众所周知,日本偷袭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二战的规模也达到最大。但有一个问题是,日本在偷袭珍珠港成功后为何没有乘胜追击?长期以来,日本机动舰队指挥官南云忠一被认为应该要对此负责。
南云被认为要对机动舰队的多次失利负责为了偷袭珍珠港,日本集结了当时手头全部6艘大型航母和大部分精英飞行员。整个偷袭持续了接近半天,总共发出两个攻击波次,击沉或重创了停泊在港口内的大部分美*战列舰,另有20余艘其他作战舰艇被打沉打伤。在机场停放的多架美*航空兵战机中的大部分也被摧毁。日本被击落战机不到30架。光从战果上看,可谓日本大胜。
美*战舰被击伤但长期以来,日本偷袭珍珠港行动却被认为是虎头蛇尾:本来舰队参谋部曾经策划过发出第三攻击波次,进一步扫荡美*在夏威夷的油库和补给基地。但这个波次被取消了——如果摧毁掉美*在当地的后勤储备,那么后续作战中日*所占的便宜会大得多,珍珠港也将陷入更长时间的瘫痪,。很多人认为,这是机动舰队指挥官胆小如鼠、作战决心摇摆不定的结果。为此,南云忠一背着这个“黑锅”半个多世纪(还有一个更大的是中途岛)。
偷袭珍珠港不过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更多资料被挖掘出来,传统观点也遭到了质疑。实际上,日*当时面临的作战情况根本不允许发动第三攻击波次。很简单,上午10点第一攻击波次的多架飞机回收完毕,如果要让这个波次的飞机重新整备、补给、编组,起码要花掉3-4个小时的时间,而在这期间,第二攻击波次的飞机也会返回航母,必须还要腾出地方进行回收,将进一步延缓发出新攻击波次的时间。
当时缺乏自动设备,舰载机整备很费时间可以认为,日*起码要下午3-4点左右才能起飞新的——也就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第三攻击波次。而且第三波次能集结出的飞机实际上要比第1、2波次更少,因为日*有不少飞机虽然没被击落,但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战争才刚刚开始,不可能和战争末期那种不计后果的神风攻击一样不把飞行员当回事。而美*经过更长时间的准备,可以用更加猛烈的防空炮火和战斗机拦截招待日本人。
拂晓起飞的第一攻击波次更重要的是,日本舰队是远离本土,前出敌*控制海域作战,多呆一分钟危险就大一分——没有任何指挥官敢拿当时日本海*的最大本钱冒险。实际上,12月8日下午,不在珍珠港的美*航母舰队就已经在赶回的途中,随时准备拦截日*战舰。当时策划第三攻击波次是违背日*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的命令的。这位大将虽然敢于冒险,但在舰队出发前再三命令:不许发动更进一步的空袭作战,得手后立即回撤,一个小时都不能耽误。策划第三攻击波次的只是几个莽夫般的参谋而已,而南云也没有同意这个计划。
实际上,把日*的战败,归结到某次战役没有怎么做,归结到某个指挥官的所谓失误,是没有看到战争的本质。从道义上说,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性和非正义性是其失败的关键。从国力上说,日本的生产能力和国家潜力决定了他不可能战胜美国。哪怕日*真的炸掉了珍珠港的油库,甚至在后来打赢了中途岛海战,还是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