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林火山
从年完全按照航母设计的竞技神号开工,航空母舰作为一个独立舰种,现如今已走过百年历程。竟技神号虽然确立了航母的基本形态:全通甲板、单侧规岛、弹射器、升降机、独立机库等,然而随着科技进步以及战争形态和样式的变化,航母这种以航空力量作为主要打击手段的技术兵器,也在不断演化发展。近一个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航母的变形,这些变形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航母这种综合性兵器的认识演进,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水面舰艇航空化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竞技神号奠定了现代航母的设计
航母所有变形中,最被人们熟知,也最被人们误读的,就是所谓巡洋舰航母或航空巡洋舰。这种变形从早期航母延续至今,从未消失过。巡洋舰与航母的渊源颇深。航母发展的早期,许多著名的航母都是在巡洋舰或战列巡洋舰的船体上改装而成,比如英国著名的暴怒号、偷袭珍珠港的赤城号和加贺号等,美国列克星敦级最初甚至还装备了8门毫米炮,这是条约型重巡洋舰的标配。
20世纪20—30年代,受限制海*吨位的《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影响,列强在建的大型舰只不得不纷纷停工拆毁。而条约尽管也规定了航母的总吨位,但对于当时的列强海*来说,航母还是新兴兵器,在吨位上都有富余。所以利用已有大舰的船体直接改装成航母,保住吨位又增加了海航实力,可谓一石二鸟。但这种嫁接出来的航母,由于存在设计不足,战损率奇高。各国共有9艘改装航母参加二战,几乎损失殆尽。唯一幸存的美国萨拉托加号,战后还被送上比基尼岛的核试验场,作为核爆的舰。
▲游戏还原建成后的齐柏林号航母
如果二战前各国将航母嫁接到战列巡洋舰上,是条约框架下的应激反应,那么后来这种方式不但没有消亡,甚至一度成为航母的重要流派就很值得探讨了。年,德国的第1艘航母齐柏林伯爵号下水,该舰虽然完全按照航母设计,但却装备16门毫米炮、12门毫米高平炮、11座双联37毫米高炮和28门20毫米机关炮,火力相当于2艘轻巡洋舰。德国人的设计初衷,是考虑到其海*实力不足,缺乏护航舰只,加之作战海域狭小(北海和波罗的海),极有可能遭遇敌方水面作战舰艇,必须加强自身防御能力。实战也证明这种思路有其合理性。年,德国战列巡洋舰就在挪威附近用火炮击沉了英国光荣号航母。但齐柏林伯爵号到二战结束也没有完成,苏联人将之完整地拖回国内后,其巡洋舰航母的思路随之深刻地影响了苏联航母,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冷战时期的基辅级。
如果说基辅级不是航母,很多人都会吃惊,但苏联确确实实将其定位为重型载机巡洋舰。而且,你得说苏联人的定义其实颇为准确,因为按照航母以航空力量作为主要打击手段的定义,基辅级显然更接近于重型巡洋舰而非航母。基辅级前甲板遍布火炮、导弹反潜火箭、近防炮等武器,使得斜角飞行甲板几乎成为陪材。该级可搭载80—枚对空导弹和10枚左右反舰导弹,还有10具重鱼雷管和大量鱼水雷,武备明显超过一般的巡洋舰,俨然一座海*武器库。而其12架雅克-38垂直起降飞机和16架直升机,从战术上看,更像是舰队防御力量和反潜力量。这种异端,在冷战背景下曾大行其道,苏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著名的库兹涅佐夫级航母,而意大利也出现了有明显巡洋舰特征的维内托号直升机母舰,其轻型航母加里波第号,也装备奥托马特反舰导弹等强大武备。
▲维内托号直升机母舰
苏联、意大利建造航母的思路异曲同工,并非偶然。两国海*面临的战场环境十分相似,意大利海*在地中海,苏联海*在黑海和波罗的海,这种有限的海域和二战中德国海*很类似。在这样的海域内,使用类似美国那种大型航母过于奢侈。而且由于离岸较近,大型航母超强的攻击力和攻击范围会被岸基飞机抵消,而其自身防御力不强的劣势会被放大。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甲板下方装备有12枚花岗岩重型反舰导弹
因此,航母必须在舰载机和舰上武备之间进行取舍,通常情况下,这种取舍的结果往往是折中了事。但这种折中的结果,显然得不偿失。航母的主要优势,在于以航空力量为主,以攻为守,摧毁敌方的打击手段。而这种巡洋舰航母在削弱攻击能力的同时,提高的自身防御能力其实十分有限,因为即便是航母编队的纯正巡洋舰也需要舰载机护航。这样,航母就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显示存在力量,战术作用锐减。因此,随着冷战结束、国际环境缓和,这种曾经流行的异端航母模式,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