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答案:只需要点击图片上边的《加纳华人交流平台》即可!
走在义乌的街道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一个外国人,手里拿着电话,用并不熟练的中文夹杂着其他语言在与另一头的人进行对话,“这个价格太高了,Yousaid25yuanbefore.”商业活动是这个城市的主旋律,小商品曾让这个处于贫瘠的金衢盆地一角的落后乡镇走出了一条“鸡毛换糖”的发展之路。曾经的小商品市场,到现在的国际商贸城,他的背后不仅仅是贸易额上升,成为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也代表着这片操着吴侬软语的土地上迎来了形形色色的人与文化。而在这座高度紧张与自觉的城市里,也迎来了以“慢”著称的非洲商人。
“中国”
“中国很好,在这里有很多的生意可以做,但如果不能做生意了,那么也就没那么好了”,坐在我对面的来自马里的salue操着一口不熟练的英语这样说,一边用手把馕撕成一小片,为了把切好的羊肉棒包裹起来,而当他说起自己那饱经战乱的国家时,脸上带着一些自豪“我的国家比中国要好,比义乌要好。”当很多的广州非洲人在“巧克力之城”落地生根,追逐自己的“中国梦”的时候,在义乌的非洲人却更多的在怀念自己的家乡。来中国4,5次了的这个30岁的马里人已经听得懂一些商业用语,也会说一些中文,每年的上半年他来义乌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采购好自己需要的轮胎之后便回到马里,而这样一个月的时间则会决定他接下来的半年,“这一个月里我会很想念我的家庭,但是为了他们,我觉得这一个月是值得的”当他谈到他的家庭,他的三个孩子的时候,他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而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更多关心的是自己在采购时能够取得的价格,“这两年的生意没以前那么好了,价格在升高,生意也变得不好做。”
商贸城5区的南非馆,5区屈指可数的较为成功的馆,而馆主则是南非华人。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来到义乌,现在的义乌有着一万多名的常驻外商,每天行走在商贸城,物流港与外贸公司之间。而大部分到这里的外国人来自于中东、非洲(其中北非占大多数)以及中东欧地区。虽然有如此之多的采购商,但很少有外商在这里开店经营自己本国的货品,义乌商贸城五区的非洲馆显得十分的冷清,“这里已经很多的商人已经搬出去了,每年的订货量不多,但是房租却在逐年上涨”摩洛哥馆的店主告诉我“起初中国人可能会觉得非洲的这些东西新奇有趣,但是最后买的人并不多。”在非洲馆,你可以看到大量的木雕、矿物,而各个馆之间的差别并不那么明显。而今年的进口商品博览会中,与非洲有关的展馆寥寥无几,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数量众多的欧洲馆,日韩馆。或许在国人的眼中,非洲的产品稀奇却不高档,有趣却不有用。
“在义乌的日子里”
早上8点左右起床,9点吃早饭,10点左右的时候去国际商贸城,12点吃午饭,下午休息一会,1点半继续自己的采购之旅,5点左右回到住处。这样的时间表对于大部分的非洲人来说都很典型。而晚上的时候,他们的商业生活之外的生活则开始了。在稠州商业街上,不少的外国人坐在街道旁的椅子上,谈笑风生,原处走来几个相同肤色的人,来到他们的面前,或是互相击拳或是握手以示友好,到了6点的时候,这条街道南部的露天的椅子上几乎便已经座无虚席,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人群彼此聚集着,在交流着他们这几天在中国遇到的“奇闻异事”,自己家乡的情况以及商业上的信息。而当我与埃塞俄比亚的他们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便十分肯定的说“你肯定不是本地人吧?”“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本地人不会与我们进行这样的谈话。”当你在异国他乡遇到一个操着相同口音,有着相同文化的人的时候,会是多么的惊喜,而随着带来的安全感和共同语言则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抱团取暖,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与当地人的生活始终隔着这样的一层。我曾经问他们在当地有没有朋友,他们大多数摇了摇头,也有人回答外贸公司的导购员是他们的朋友。如果从一个当地人的角度来看,这些外来人为这个地方带来了商机,带来了财富,但是除了商业上的接触,并不存在直接接触的必要,商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成本最低的关系,彼此之间只需要几个步骤就能够各取所需,甚至不需要熟练的语言,只需要一个计算机,一张纸和一支笔便能完成一个交易。但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他们不得不在这个地方逗留,而种族排斥的存在则演变成了聚居这样的结果,他们在谋取利益的同时也需要人来和他们沟通交流,来消解独在异乡的孤独。于是,尼日利亚人找到了尼日利亚人,加纳人找到了加纳人,马里人找到了马里人,坦桑人也找到了坦桑人。对于他们来说,在义乌的日子是有意义的,有规律的,也是孤独的。
中非关系未来的一角
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每年非洲有大量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国之一,也是亚洲接收非洲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一开始是我的家里人让我来中国,而到了这里之后,我便爱上了他。”义乌工商学院的马里小伙斯卡在谈到未来时用仍略微生硬的声音这样说,“一定会留下来,可能是在义乌寻找机会,也可能去广州。”在他的摄影中,你可以看到他的家乡:布满尘土的港口,穿着传统服饰进行人工打水的妇女,以及造型独特的清真寺。
“中非之间有着很多的机会。”坦桑的Marwa这样告诉我,而来到另一个国家则很直观地让他对自己的国家开始思考“坦桑腐败太严重了,每做一件事情都会乘机问你收钱,中国以前也是这样么?”“我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中国人一般会生几个孩子?”尽管来到中国已经4年,但他仍然对中国充满着好奇。而文化差异则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人都还不错,只是不那么清楚,他们总说这个也可以,这个也可以,有时候让我很困惑。”我们看来变通的智慧却让他们十分不解,而当地人则会说非洲人有点死板。但双方的交流并不存在着根本性的障碍,彼此之间只要相互沟通,最后都能够达成和解。“中国发展的很好,我们很羡慕,但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也会发展的很好的。”在很多非洲人眼中,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而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则以平均每年5%以上的GDP增速在发展,正如这些非洲人在中国找到了机会,未来他们也会给中国提供机会。
每年的博览会都吸引着大量的非洲人前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非关系的缩影
作者简介叶进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在读,曾在缅甸支教半年并对当地华人社区进行调研。对不同文化的社会及跨文化交流研究有浓厚兴趣。END
感谢的以下赞助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