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不是和我们一样,
刚做完了第一季度的季度总结和绩效考评了呢……
是不是,4月份的工作任务书提交上去了?……
这些总结和计划,考评和排名,爱么?
NO.1平时来来回回地赶车通勤,节奏满满地开会做事,晚上甚至上半夜都搭进去了,也只是把工作做个“能交差”的程度,总觉得有很多的活儿做不完,很多的作业等着交……
真心盼着休个假,像蜗牛一样缩进自己的壳里,啥也不管不问。先美美地睡个饱觉,再来个悠闲地晨跑,不必顾虑时间的那种。开心了就逛个街,买个菜,打开手机,听着音乐看着厨艺App,烧个菜,一家人热热闹闹地享用……
这是我的梦想,越累的时候越迫不及待地幻想这个美梦……
这个周,真的一下子拥有了大把的时间……
我拿起来许久以来一直想看却没有读的《转危为安》。
这是一本与我现在的工作内容直接相关的书,终于休假了,却看和工作最近的书,好笑不?
NO.2这是质量管理之父W.爱德华.戴明先生的经典之作之一,初版于年(另一本《戴明的新经济观》(TheNewEconomics,初版于年)。虽然时隔这么久,但很多底层的、原理的理念是不变的。
第一章讲了连锁反应,即质量、生产力、低成本和争取市场之间的联动。这个是显而易见的,却是颠覆了当时的“质量与成本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普遍认识的。
第二章讲了西方管理方式转型的原则即著名的管理十四要点的理念与实践。
第三章是“恶疾与障碍”。
……
读到第六章,开始接触质量与消费者……
我印象最深的,和最认同的,也可能是和最近的情形有些投射的,是,管理十四要点中的第十二条:排除那些不能让工人以技术为荣的障碍。
“一个人如果感觉到自己在工作上是很重要的,就会尽力工作。如果一个人能以工作为荣,同时也能参与系统的改善时,就会觉得自己身居要职。缺席与离职多半是因为督导不周及管理不善造成的。”
确实是的,我们曾经硬撑着不休假,加班加点,忙于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项目和工作。这样的状态,自己和周围的同事都是经历过的。
为了能赶在合同期前实现量产出货,为了整改设计攻克“挂了”的电磁兼容试验,有多少同事夜以继日在忙啊。他们绷着一股劲儿,解决问题有成就感,达成目标有一种内在的荣誉感。没有加薪,没有奖励,这些不在考虑之列。
和一位和我们一批入职的同事聊天,他很怀念当初大家一起拼的时光,说起,有一次,他“失踪”了,家人和单位同事都找不到他,已经准备打报警。为了一个课题,他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然后跑到一个会议室,椅子拼起来,睡着了。睡了八九个小时,手机响声愣是听不到,急坏了家人和同事……
也想到自己不舍得请假,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然而现在,好像是看开了,或者是年龄长了,当年的青壮年,成了现在有家有口的中年人……请假也就不再那么拘谨……
第11要点,能想得到么?是废除工作现场的工作标准量和废除目标管理法。
乍听起来,这怎么可能呢?没有工作标准量,废除目标管理法,如何衡量工作?如何评价工作?如何管理公司?
但认真想想,一个人所做的工作,真正对公司,尤其是公司的长期利益有贡献的,又有多少是可以通过定量的标准和目标来体现的呢?
仔细看看你的工作任务书,占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去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可能在纸面上只是一句话;而列了一条又一条,“可圈可点”的,确实在正常的工作之余,稍一用力就可以去完成的。
为了工作任务书上饱满些,又有多少人的多少的工作项,是不得已而去“兼顾”一下的呢?
在编写工作任务时、在做绩效考评的自评时,诚然可以好好利用,进而规划和总结自己或团队的工作,但,谁能评定这些工作中,哪些是真正对企业有益的?如何体现哪些是重点投入精力的?
那些需要和兄弟部门合作的、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系统的效率去挑战和配合的工作,因为不能体现在工作任务书上,会不会就“想想还是算了吧”了呢!
在一个团队中,不管这个团队人多还是人少,一定要分出优劣来,或者按照固定的比例,一定要评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的员工,这个评定又会做到公平吗?
“事实上,人群间明显的差距,大多来自工作制度,而非工作者本身。因此,怪不得一个未能升迁的人,不能了解为何他的考绩较别人差。这并不足为奇,他的考核通常只是碰巧的结果。不幸地,他很重视自己的考核。”
“如何判断某位人士的绩效是卓越的呢?只有经过仔细地计算,判断其绩效超出此系统的变异范围,或是另外创造出一种形态。”
我知道肯定会有不少人说这不能啊,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这么多公司,都在施行绩效考核呢?
我也不知道,也还没有想清楚。但是,戴明先生的这几个理论,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是有相应的印证的。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实现工作的评价,但,至少,了解到目前这种方式也有他不能完全站住脚的地方,或者,至少,明白到,绩效考评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贡献,它多少有些偶然,也不用那么在意(虽然已经因为年龄和经验的原因,早已不太在意了:))
NO.3关于这本书阐述的系统和指标,倒是和小麦同学有一个小讨论。
小麦说,“我明白了考试的意义,是检验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够扎实的,检验哪些地方有问题的,所以,我有个决定,就是,每次周考之前,我准备都不复习了!”
……
(请脑补小麦爸爸和妈妈脸上的黑线,因为我们实在没有跟上他的这个逻辑啊~)
“你看,周考,考试的目的,是可以通过检测你的薄弱环节,然后再通过复习、补漏,把这些薄弱环节补上来,但它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把知识学扎实……”
“复习也是啊,只不过有一部分复习是在考试之前而已,这是在考试前,把知识学扎实的一种途径……”
“考试前复习,和考试,都是学习的途径,是两个不同的方式,是一伙儿的,不矛盾……”
“我们不是为了考试时把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就不去复习了,这样就平白放弃了一个学习的机会,直挺挺地等着考试时被扎啊……”
……
说到这里,小麦有点儿不好意思,笑了:“想偏了,这个逻辑是对的……”
可能是期中考试临近了的缘故,他说他的生物要考多少名,数学多少名,语文多少名,英语就不定名次目标了,要考多少分……
我想到这个系统和指标。
小麦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指标,只是一个数字,但他更应该着力去做的,是自己的学习系统。
"有目标有要求当然是好的,可是,如果只盯着这个指标,比如名词啊,成绩啊,反而是不起什么作用的……我上学的时候,考试前基本不怎么考虑成绩啊,名次啊,想得最多的是哪门课,哪些章节的哪些知识点不够扎实,没复习透,或者什么类型的知识利用起来还不够灵活……这些知识都掌握透了,会灵活运用,那样考试成绩自然就不会太差……"
“如果心思很多用在考虑成绩和名次,会给自己很多压力,而且也占用了你的心思带宽,不能集中心思复习了呢……”
“可是,妈妈,万一,我考的名次很不好,比如到了50名、名了呢?那,怎么办?”
“那,也就这么办了啊,就是在50名、名的基础上,再看看哪些科目薄弱,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加强,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学习的方法或时间上的安排,努力提高呗!”
“好像也只能这样了……”
“应该把心思放在知识上,少花心思去想名次啊,成绩啊……嗯……”他的表情看起来轻松不少。
我知道小孩心里是有要求的,有压力的。也知道有目标是好的,但是,事实是,心里想着目标,眼睛盯着指标,如果不行动,或者这个一直盯着目标的动作影响了行动,不改变日常的系统,反而更不容易达成目标。
成绩和名次,是一个学生的最重要的KPI了。我个人知道,KPI的重要性,但在一个看起来有些压力的孩子面前,我还是选择做一个淡定的妈。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上次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是鼓励孩子们每学期写下目标卡的,就是达到什么名次,进步多少名次……呀,这个,和孩子聊天时忘记了……)
NO.4本周的作业又交得比较晚。好在是一个星期以来第一次晚睡了。
白天可以坐着敲字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
晚上拿出电脑时,小麦请我帮他听写课后生字,欣然允了。
之后,先生拿出明天的演讲稿,一字一句地熟悉,纠正自己的眉村普通话,请我当他的听众和评委嘉宾。乐得给他挑刺儿。
一字一句,字字句句,朗读,修改,录音,放来自己听,找感觉。明明一个不是科班出身的人,对一次演讲也是上心之至了。
“非要把我逼成全才。”先生开玩笑地说。
“还是辣么帅气的全才。”看他认真投入的样子,我恭维道。
这,应该是“以自己的工作为荣”的典范吧,至少,是我们家的典范。
Amy年第13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