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的发展,目前整个舆论的基调已经由担心疫情的扩散逐步转化到生意怎么办上。
复工的延后,生意的停滞,固定成本的压力等让中小企业主焦虑不安。
十几年前,,阿里,京东,顺丰也还只是中小企业,那时的他们与现在的中小企业主处于同样的境地,同样突如其来的“非典”让当时这些小企业焦头烂额。
但是他们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仔细分析环境中孕育的机会,变不利为有利。
不仅安然度过了危机,还让自己的业务在危机中获得了茁壮成长,成为转危为机的典型案例。
下面分享三个大佬的故事,无论你是企业家还是员工,一定会对你有所启示。
01
诞生于“非典”时期的淘宝
年5月,马云被关在家里,门口挂着大锁,由社区、防疫站、公安的三位人员严密看守,防止他逃出家门。这不是因为马云犯了什么事,而是因为阿里巴巴的一名员工感染非典,导致全公司五百多人被在家隔离。
5月6日上午,马云得到确诊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那时正是阿里巴巴高速发展时期,员工们每天在公司加班加点,都忙不过来,如果要全员隔离,对公司是巨大的灾难。
但是灾情之下,阿里巴巴没有第二种选择,一切只能以防疫为重。
阿里的五百多人,医院的医务人员近百名,全部隔离,为他们的隔离而服务的人员,多达几千人。
这是杭州市自非典疫情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隔离措施,社会经济成本巨大。
马云和所有员工一样,被关在各自家里,12天不许出门。一日三餐由*府安排人送来,每天两次由穿着“太空服”的防疫人员,到家里喷药消*。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而马云的心理压力,无疑是最大的,毕竟,如何防控疫情,让不让员工去参加广交会,最高责任者在他。事情发生后,他面临着铺天盖地的指责。
内疚之下,马云向公司写了一封公开信,声称“这几天我的心情很沉重!从上午知道确诊后到现在,我一直想向所有的人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今天有任何事可以交换我们不幸患病的同事的健康,如果今天我们可以做任何事来确保同事和杭城父老兄弟姐妹的健康,我愿意付出一切!”
不过,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内疚也没有用,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和解决。
在隔离之前,阿里做了一系列准备。
5月6日下午4点半,马云公布了隔离和在家办公的消息,员工们没有惊慌,而是开始有条不紊地收拾东西;阿里又联系杭州市电信部门,并派出公司的技术保障人员,确保每位同事家里都能联网,并接入公司系统;同时,更改业务工作和汇报流程。
只要管理过几十人以上公司的,就知道这一切有多么不容易,会引起多大的混乱。
但阿里展现了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仅仅两个多小时,一切准备工作就已经做好,阿里开始了全员在家办公。
那段时间,阿里的员工把公司业务电话都转接到家里,然后告诉家里人,如果接电话,一定要说“你好,阿里巴巴”。
所以,那段时间,阿里的客户打电话过来,有时是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说“你好,阿里巴巴”,或者会听到婴儿哭泣、儿童玩耍的背景音。
员工们自觉地每天8点多开始工作,中午吃点饭,1点多又坐到电脑旁,晚上八九点,大家在网上一起聊天、玩游戏,甚至还举办了几次网络卡拉OK大赛。
马云和COO关明生,每天都拿着通讯录,一个一个地给员工们打电话,了解情况,安慰人心。
最终,阿里巴巴的服务没有一天中断,很多客户甚至都不知道阿里巴巴出现了疫情。
在另一方面,非典也给阿里巴巴的业务带来了巨额的增长。由于非典影响,很多国家发布了对中国的旅行警报,来华做生意的商人急剧减少。很多外商由于无法来华,选择了在网上交易。结果,阿里巴巴的业务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模式也迅速在中国和全球为人熟知。
不过这还不是最成功的,非典时期阿里巴巴的最大动作,是推出了淘宝。
此前,阿里巴巴的业务主要是toB,没有面向个人的零售。
非典发生后,马云敏锐地觉察到,网络零售将成为人们的刚需,阿里巴巴有必要推出零售业务。
但是他的想法被公司高管激烈反对。高管们倒不是不看好中国零售电商的发展,而是觉得阿里竞争不过当时的电商巨头,来自美国的eBay。
阿里巴巴的前CEO卫哲曾经评论:没有遇到‘非典’,可能阿里巴巴就没了,‘非典’给阿里巴巴作了最大的推广,当时是每个人被迫都必须要用互联网的。
而《沸腾十五年》的作者林*则认为,年非典,最受益的公司是阿里巴巴,其对阿里巴巴的影响不仅在于让电子商务加速推进,更在于让阿里巴巴获得内部凝聚力的高度统一,阿里巴巴借此完成了自己从优秀到卓越的内部跃迁。
非典过去两年后,马云把5月10日定为“阿里日”。这一天,阿里人的家属可以去公司参观,游玩,公司也会举行各种庆典,和一年一度的集体婚礼。马云在设立阿里日的公开信中表示,这个日子是为了纪念非典时期公司的不屈奋斗而设立。
他如此写道:但凡一个个人乃至一个公司,要成就其非凡的伟大,必经受并战胜非常的困难和挑战。
当“非典”的记忆悄悄地在我们的脑海中褪去的时候,阿里人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果断、团结、敬业、互助互爱的阿里精神却历久弥新,不管是否亲身经历过那段危急时刻,都深深为阿里人所创造的奇迹感动着、激励着…
我们可以说,非典成就了阿里巴巴和淘宝。
但是,马云的话启示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机会”。因为把非典看作机会,既伤害了被非典所影响的民众的感情,也不符合一家伟大企业的初心。
02
京东离倒闭只有2、3个月
年,刘强东29岁,那一年他正在中关村扎入零售的世界埋头苦干。
年,“非典”的不期而至让零售业首遭重创,当时中关村所有电脑都卖不出去。
刘强东的门店人烟稀少,短短20多天就亏了多万,公司账面只有两、三千万资金,很显然按照这个亏法,刘强东也就只能支撑2、3个月。
顺便说一下,最近很多人转发中小企业的危局,说中小企业离倒闭只有2、3个月。这与当时刘强东面临的境况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刘强东把柜台关闭,留下一部分员工在办公室商量对策,其他全部离开北京。
形势所迫,京东不得不通过线上做生意。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刘强东授权员工在CDbest论坛上用团购的方式发起了销售。
他们在论坛上公布该期团购的产品、价格以及日期,以QQ作为联系方式,在与客户确定交易,并收到回款后,通过快递将商品发给客户。
没想到这一方式带来了奇效,陷入绝境的京东用这种方式让业务量得到一定程度的维持。
刘强东从中大受鼓舞,在中关村苏州街的银丰大厦中(那里既是他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家)没日没夜地泡在网上。
晚上睡觉时,他化身客服,将闹钟设定为2小时一响,定期回复论坛中的问题,在整夜的睡与醒之间,刘强东丝毫不觉疲惫。
刘强东后来在发给全员的公开信中还回忆了这段苦乐相伴的日子:只要闹钟一响,感觉就像地震,整个木地板都在震响。
再困也会被吵醒!于是起床回复客户的问题或者给出解决方案,然后再把闹钟设置为2小时后响铃…
年,京东做到八九千万元的销售额,按照规划,京东将在线下扩张门店。
但非典过去之后,强东却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关闭实体店,彻底转型做电子商务。
年1月1日,京东的前身京东多媒体网站正式上线。
可以说,没有“非典”的洗礼,也许就没有“非典”后刘强东的壮士断腕,也许就没有今天的京东。
03
戴着口罩去销售
周鸿祎的起家来自于,年周鸿祎从方正裸辞后创立,之后几年,周鸿祎进入了艰难的创业爬坡期。
年7月开始,周鸿祎想出了用插件方式在互联网上推广的办法,这个插件后来被称为流氓软件并为不少人诟病。
尽管如此,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鸿祎为实现产品推广想尽一切办法的生猛作风。当然,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只做线上推广是不够的。
周鸿祎也开始亲自走到线下谈代理,做销售。
年,非典来袭,当时大部分对人多的场合避之不及,很少有人再频繁坐飞机去做生意,大部分商业行为处于停滞状态。
然而周鸿祎的思维却与常人不同,他认为现在没有人坐飞机,也就是意味着现在没人做生意了,而这正是自己去全国各地推销产品、抢占市场的大好时机。
于是周鸿祎开始戴着口罩频繁地坐飞机,到全国各处去见代理商。这种行为在不少人看来简直是在玩命,而脑中只有推广想法的周鸿祎早已管不了那么多了。
频繁地出差,频繁地去见代理商,让周鸿祎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周鸿祎也在与代理商的一次次酒局中建立感情。
同时,周鸿祎为了迅速扩大销售,针对代理商做出了一个破天荒的举动,在的代理销售中周鸿祎决定自己只拿三,让代理商拿七。
这个方式与大部分商品代理的做法正好相反,代理商因此充满了动力。
随着渠道建设的顺利展开,的收入大涨。年底,雅虎出资1.2亿美元收购,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收购案的最高金额。
······
所谓“危机”,一定是有危也有机,“非典”时期化危为机的案例还有很多。
江南春创办的分众在开业之初就遇到“非典”爆发,月收入万元增长到万元,用了足足半年时间。
但因为笃定电梯广告的未来,江南春挺住了。
“非典”结束后,分众的广告收入便迅速攀升,年,电梯广告需求大幅增加,分众迅速扩张,覆盖了所有一线城市,收入也随之大涨。
年第一家呷哺呷哺店在北京开业,但北方人吃火锅喜欢围在一起,呷哺呷哺这种一人一锅的模式一直不受待见,随着时间的推进,呷哺呷哺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年的“非典”,反而给了呷哺呷哺一个翻身的机会,非典时期,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更加敏感。
非典过后,人们认识到一人一锅的免接触就餐模式才更健康。随后呷哺呷哺逐步打开市场。
年非典意外来临让酒店行业大受影响。如家酒店在当时同样不能幸免,投资人也向创始人季琦施压,要他压缩费用、裁人。
但季琦却认为,这是如家趁势进攻,招募人才的好机会。“非典”结束后,如家迅速扩张,成为快捷连锁酒店之王。
当意外来临时,有的人手足无措,恐慌过度,而有的人则逆向思考,寻找机会。马云、刘强东、周鸿祎、王卫……都是这样的人。
今天面对疫情,我们并不鼓励像周鸿祎那样戴着口罩去推销,但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大佬们的思维方式。面对问题,换一个思考角度,也许就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转危为机。
今天我们遭遇新冠肺炎,一定也会有很多公司经历巨大危机,甚至可能关门倒闭。但也有很多公司会兴起。也许一个新的互联网巨头,就已经在酝酿之中。
但是,今天在新冠肺炎中寻找商机的人,最好是想一想马云的话——它不是你的机会,而是你的责任。
疫情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