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鼓撞钟惊海上
——穿越古今的江阴要塞
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江阴的*田港到长江对岸靖江的八圩港,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每年必经的一段航程。就在我儿时摆渡的渡口下游约4公里处,有一列山脉雄峙在大江南岸,山顶有着坚固的炮台,炮口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江,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这就是江阴要塞给我最初的印象。
山水相依大江前横摄影/*丰
2
江阴是*事重地
地理上,长江分割了南北,令气候、物产和风俗殊异;*事上,长江则成为天险、天堑,令偏安的王朝得以在南方残喘,也令历史上北方士族与难民趁机在南方重新扎根、繁衍。
*事要地一般多为山川险要且交通便利之地,即古人所说的“山川都会”。山脉重在阻隔,而贵在有陉道可以通行;河流重在流通,而贵在有据点可以扼守。东南地区土地平阔,经济富庶,河流众多,在*事上,河防为第一要务,其中最重要的河防便是长江天险。
水乡江阴摄影/严汉文
3
长江下游最狭窄之处
长江奔腾至南京、上海之间的江阴,江面骤然收束,成为长江下游最狭窄之处。江面收窄是因为这里有山,地势平缓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平均海拔仅5—6米,而此处平地突兀出海拔91.5米的*山突入江中,雄峙江干,与大江北岸靖江孤山相望,江面宽不到1.5公里。而向下游一过江阴,江面就豁然开阔,到了南通段,江面宽达18公里,到入海口附近则宽达80多公里,呈现出了江海相连的景色。
长桥飞架天堑通途摄影/庞志健
凭恃长江天险,江面狭窄的特点,江阴成为由海入江进入内陆,以及北方渡江南下的要冲。临江的山峰成为修筑要塞、布置炮火的理想所在。
*山炮台是江阴要塞的主体,相传曾是春秋时期吴国季札“筑石室,为烽火台之所”。古炮台边的一个山峰形同鹅鼻突入江中,所以名为鹅鼻嘴,东侧还有一个山峰如骏马,屹立江边。
4
经历过无数硝烟炮火
自古江东战事无数。南宋时期,这里是抵御金兵及蒙古大*南渡的前线阵地,韩世忠、岳飞、辛弃疾都曾于江阴驻防。明代为防倭寇进犯长江,于*山大、小石湾筑建炮堤,配置红夷大炮11座。清康熙二年,正式建炮台后,江阴便具有了江防兼海防的战略地位,后来其炮台城池俱增修益固。
*山炮台下的幽深隧道摄影/彭辉
清道光年间,为防外舰入侵,以*山为主体增修炮台,配备“耀威大将*”“振武大将*”诸铁炮50余尊;光绪年间,再斥巨资整顿改造炮台,于长江两岸配置巨型火炮70门,并自东至西将炮台划分为右翼、中权、左翼及北岸,统称“沿江四路炮台”。又于*山、马鞍山和秦望山下筑火药库,于肖山创设水雷、工程诸营,建水雷学堂。
浓荫下的要塞坑道摄影/*丰
辛亥革命后的年10月19日,孙中山先生视察*山炮台,改土炮台为洋炮台。民国初,北方*府以江阴为海*基地,驻防巡洋舰、炮舰、水雷炮舰等舰船30余艘;年定都南京后,国民*府为把这里建设成拱卫京畿的屏障,积极完善要塞防务。至年抗战爆发前夕,要塞区已有*山、东山、西山、鹅山、肖山六大炮台,配备最新的德制88毫米战防炮8门,德制毫米加农炮4门,各型旧式榴弹炮19门(口径均在毫米以上)。
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摄影/彭辉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阻止日*沿江而上的重要防线。年淞沪抗战中,中国*队自沉老旧舰船堵塞航道,沉船、布雷、岸炮和水面战舰相配合构成水上封锁。而日本海*第三舰队动用航空母舰“加贺号”上42架飞机和岸基航空队66架飞机,多次轮番空袭江面的中国*舰,中国海*和移驻江阴的海*电雷学校官兵奋起抗敌,最终付出了第1、第2舰队主力全灭的惨重代价,这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中国海*最重大的损失。
看云听潮亭摄影/姜明灯
江阴海空大战历时三月有余,日*始终未能达成沿长江入侵的目标,使得长江下游**机关、工矿企业得以向四川大后方转移,为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作战赢得了时间。对于这次大战,亲临要塞观战的国民*府德国*事顾问团团长法尔肯豪森感叹:“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所见到的最激烈的海空战。”
夕阳下的江阴摄影/庞志健
12年后的年,解放*挥师南下、兵临长江。对岸的国民**队在淮海战役之后,进一步加强了江阴要塞的布防,试图以长江天险和*事装备上的优势阻止解放*的兵锋。当时江阴要塞配置了毫米加农炮、毫米榴弹炮、德制克虏伯18式榴弹炮、美制伯斯列恒式加农炮等,总数达到近百门,这些先进的火炮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密集配置的炮兵火力网,比国民*一个集团*的火力还多还猛。
江南水稻田摄影/*丰
但这次,炮声却没有响起,江防天堑终成一梦。在共产*员的成功策反之下,年4月22日凌晨,要塞里燃起三堆熊熊大火,这是余官兵在渡江炮火中起义的信号。江北解放*渡江先头部队迅速过江后,切断沪宁线,从而打开了国民**长江下游防线的重大缺口。
回望历史,拥有强大火力的江阴要塞,在最后一次战事中,以和平的信号为千百年来江阴的防守战画上了句号。
碧波荡漾处摄影/严汉文
徜徉在黎明的*山,阳光穿过树梢,在老旧火炮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晨练的人们享受着江上飘来的清新空气,一切温暖而美好。从林木缝隙望出去,京沪高速公路在山下跨过长江,延伸向远方,天堑已然变为通途。
文章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江阴附刊》
撰文:周伟编辑:冯诗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