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作家文摘》第期
从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年8月15日结束,我国人民共经历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抗战期间,作为当时亚洲最繁华城市的上海,先后发生过两起重大战事,分别是年的淞沪抗战,即“一·二八事变”,以及年的淞沪会战。两场战事,均载入史书,成为中国人民和*队抗日救国的重大事件。
发生在上海的两场战事中,淞沪会战规模庞大,是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而淞沪抗战的规模相对小些,中方参战*队5万余人,而日方先后数次增兵,最后兵力达9万人。不过,就战争结果来看,反而是淞沪抗战的中方*队打得较为出色,使日*三易主帅。而最后的停战协议中,也恢复了战前原状,既无领土被占,又无赔款条款,极大地激发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团结。
“一·二八事变”爆发时,负责防卫上海的中国*队是粤*的十九路*,由蒋光鼐任总指挥、蔡廷锴任*长,十九路*的领袖是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作为北伐的主力*队,粤*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十九路*总指挥蒋光鼐年出生于广东省,年加入同盟会,年参加武昌起义,年参加江西讨袁“二次革命”。北伐战争时,蒋光鼐是“铁*”第4*第10师副师长,当时的师长是陈铭枢,他们率*打了不少硬仗。后来10师扩充为第11*,又成为后来的第十九路*。可以说,在当时中日双方都想控制战争规模,十九路*战斗力较强,以及各方踊跃支援下,淞沪抗战提振了全国人民的士气。总指挥蒋光鼐曾感动地说:“淞沪之役,我*得民众莫大之帮助,近者箪食壶浆,远者输财捐助,慰劳奖饰,永不敢忘。此同仇敌忾之心,使吾人感奋欲涕。”
淞沪抗战后,蒋光鼐于年任福建省*府主席,是“福建事变”的主要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蒋光鼐长期担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他的爱国精神和历史功绩,值得我们纪念。
▍蒋光鼐
率部打响正规*抗日第一枪
“一·二八事变”可以说是日*蓄意挑起的。“九·一八事变”后,日*为了彻底占领东北地区,决定制造“思考间歇”期,转移国际社会对东北的注意力。于是,女间谍川岛芳子于年1月18日下午,唆使两名日本日莲宗僧人与3名日本信徒到毗邻上海公共租界东区(杨树浦)的华界马玉山路的三友实业社总厂去生事。日方5人在厂外观看厂内工人义勇*操练,并投掷石子挑衅,引发冲突。而之前川岛芳子早已经雇用打手扮成工人模样混入人群。冲突中,日方5人遭到不明人士攻击,一人死亡,一人重伤,日本指控攻击事件为中方的工厂纠察队所为。此即所谓“日僧事件”。日*据此向中方提出交涉,要求中方道歉、赔款、惩凶及取缔抗日团体,并且要求中国驻*撤离租界20公里以外。此外,日*派遣*舰30余艘和陆战队数千人登陆,进行战争准备。
年1月6日的时候,蒋光鼐已被任命为京沪卫戍司令。面对日*挑衅的严峻局面,他命令十九路*进行了紧张的*事准备。1月23日,蒋光鼐抱病参加在龙华警备司令部举行的驻上海部队营长以上*官的紧急会议,讨论决定了必要的应变措施。会上大家一致表示保卫上海,矢志不渝。会议结束时,蒋光鼐作了简短讲话:“日人图占上海的情形,极其严重,大家都很清楚,蔡*长戴司令更为愤恨,曾同我研究应敌决死、保国守土的计划。十九路*是很负名誉的*队,现恰驻扎在上海,此时真是十九路*生死存亡的关头,也可说是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到这种时期,我们*人只有根据自己的人格、责任、职守、声誉,来死力抵抗了!”
当晚7时,十九路*总指挥部向全*发出一道密令,命令:“我*以守卫国土克尽*人天职之目的,应严密戒备,如日*确实向我阵地攻击时,应以全力扑灭之。”鉴于情况日益严重,老上司陈铭枢约蒋光鼐到南京面谈。1月26日下午4时15分,蒋光鼐复电明确表态说:“万一外侮来侵,弟必站在前线,以尽*人天职,此时实无来京必要。”
▍十九路*架起高射机枪
27日夜,**部长何应钦3次来急电,命令忍辱求全,避免冲突,万勿冲动,以免妨害国防大计。28日下午,情报表明日*已决心进攻。驻防闸北的七十八师张君篙团官兵接到移防命令时群情激愤,不肯交防,而接防部队也仅到一营兵力。鉴于这一情况,蔡廷锴请示蒋光鼐,他们断然改变了上峰的命令,以接防兵力不足为由,决定推迟交防!就在当夜,年1月28日23时30分,日*悍然向我闸北驻*发动进攻,而我闸北守*则依照密令,奋起抵抗。十九路*一扫“甲午”以来对外的忍让屈辱,在全国一片救亡声中,打响了中国正规*队抵抗日*的第一枪。
▍中国*队在吴淞反击日寇的入侵。
攻势受阻日*增兵易帅
战斗打响后,蒋光鼐与蔡廷锴、戴戟等讨论和决定了作战方案,电令后方部队火速向上海推进。
29日天刚亮,日*出动飞机助战,地面部队则在坦克、装甲车掩护下多次冲锋,企图冲破闸北防线。日*指挥官盐泽幸一扬言“四小时占领上海”。但在十九路*士兵英勇抗击之下,日*各路进攻均被击退。
十九路*抵抗的枪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慰劳和赞扬的函电如雪片似地飞来,赞扬他们“为世界求公理,为弱小求生存,丹心碧血,壮烈可歌”。东北沦陷后流落关内的民众在电文中说:“贵部捍御外侮,杀敌致果,为民族争光荣,为山河壮气色,挽国运于颠危,苏人心之槁死,精忠益世,溥海同钦。”在上海,各行各业纷纷组织义勇*,其中包括上海市民联合会救国义勇*、退职*人义勇*、民众反日救国义勇*、土木业义勇*、邮工义勇*、市商会童子*团、南京中央大学铁血*团、复旦大学义勇*、冯庸大学义勇*等。
宋庆龄和何香凝在战事刚刚开始就呼吁各界人民支援十九路*抗战,宋庆龄在炮声隆隆中对十九路*官兵说:“你们抗战的枪声一打响,海内海外,男女老幼,都觉得出了口气!亿万同胞声援你们,支持你们!”
因战局不利,日*不断增兵。1月31日晨,日本航空母舰“加贺号”和“凤翔号”搭载第一航空队约30架飞机,停泊于上海以东约公里的马鞍列岛海面;下午4时,巡洋舰3艘及水雷舰4艘抵沪,并载陆战队多人分批登陆。2月6日,日本海*第三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乘旗舰“出云号”到达上海,接替盐泽指挥作战,兵力增至两万五千余人。
2月7日,蒋光鼐拟定了十分详细的作战计划:死守闸北至江湾一线以及吴淞要塞两地区,形成我*左右两翼掎角之势;而将主力集结于南翔以东至真如、大场、杨家行一带,待敌以主力进出江湾、蕴藻浜之间时,即在该地区与敌决战,以图歼灭之。
当天,日*鉴于闸北方向毫无进展,野村把进攻重点转向吴淞。2月10日,蒋光鼐向*府报告战况:“敌连日轰炸,闸北一带,焚炸殆尽,敌屡以铁甲车群分路来攻,我*虽死守阵地,唯有肉搏相持。十日以来伤亡逾千,甚属困难,吴淞尤危。敌增兵已到,大战在即,誓拼牺牲与敌一决!”
▍中国*队在前沿阵地架起了马克沁重机枪
战场出现咄咄怪事
战争中,日*宣布:“上海战事只是专对十九路*,不与南京中央*府以及其*队为敌。”
于是就发生了一桩桩怪事。十九路*接防前,吴淞要塞司令听任日舰自由出入,当日*进攻要塞时便临阵脱逃;海*则在开战之后,仍然供应日*淡水、鱼肉,并且与日*达成协议:“此次行动,并非交战,如中国海*不攻击日舰,日本舰队也不向中国海*进攻,以维友谊。”
何应钦一面热衷于和谈,一面催促十九路*撤退。第二天,蒋光鼐回电拒绝撤退:“电悉,吴淞炮台被毁,敌之海陆空*全力攻我,明知死守终必毁陷,但骤然撤退,示弱于人,与敌便利,殊属非计。仍拟以一部坚守吴淞、闸北,余配备于胡家庄、大场、真如、虹桥之线,控制预备队于南翔,敌来与一决……”
但何应钦坚持撤退主张,再次下达后撤的训令。面对这一纸命令,蒋光鼐十分为难。正当他进退维谷之际,时任行*院代理院长兼交通部长的陈铭枢发来电报:“近日颇有人发表议论,不忍本*牺牲,无以为继,亟欲设法避免再战,枢极不谓然。”12日,陈再次来电,重申原地抵抗的主张:“望兄等坚决到底,不可为当局所动为要”。陈铭枢的态度坚定了蒋光鼐不顾**部命令,原线抗战的决心。
鉴于日*久攻闸北、吴淞不下,蒋光鼐料定敌*必然会将主力从蕴藻浜方向突击,造成决战态势。尽管何应钦当晚还打来电报,让他去租界参加谈判,但他仍然当机立断,把总指挥部移至南翔,展开兵力准备决战。13日清晨,果然不出所料,野村向十九路*发起了新的总攻。一面向闸北、八字桥、江湾猛攻,一面以主力从蕴藻浜架桥偷渡,想包抄吴淞后路。当天上午雨雪纷飞,战斗异常激烈,双方几次展开残酷的肉搏。*长蔡廷锴亲临督战,出击敌之侧背,迫使其主力向纪家桥方向溃退。一切恰如所料,成败在此一举,蒋光鼐下令当晚全线出击与敌决战!
正当前方将士磨刀擦枪,枕戈待命之时,蒋光鼐接到了何应钦、陈铭枢、罗文干的联名来电:“介公(指蒋介石)刻到浦镇,召弟等指示沪事,以十九路*保持十余日来之胜利,能乘此收手,避免再战为主。”并指令“从速进行”关于停战的谈判。电文犹如冷水灌顶,但他仍委婉回电陈情:“指示各条,谨遵办理,但敌方狡诈百出,未审能达到否?谨复。”
蒋光鼐力图维护出击方案。但电报刚刚发出,就收到了何、陈来电:“蒋介公之意我*进攻,无论如何牺牲,不能达到目的,在全盘计划未定之前,仍取攻势防御为要。”
在蒋介石的压力下,连主战的老上司陈铭枢也反对出击了。蒋光鼐无可奈何,长叹一声,收回出击令。几十年后,每当提起此事,蒋光鼐仍不免感慨万千,仰天长叹:“我带兵几十年,大小战役无数,从无败绩,至多打成平手。与日寇一战,知其伎俩不过如此。可惜啊,这是被自己绑住了手脚!”当晚七时许,在何应钦再三来电催促下,蒋光鼐前往英租界与日方代表进行谈判。
▍十九路*待命出击
日*再次易帅增兵
2月14日,连遭失败的日*再次易帅增兵。陆*中将植田谦吉率部抵沪,接替野村指挥,兵力增至三万余人。当天下午,蒋光鼐回到南翔总指挥部,向何应钦等发电报告:“综合各方确报,敌到沪陆*及陆战队共三万人,我虽欲求和,而日寇决无诚意,为民族生存,国家体面,只有决心一战。”
由于上海、南京是国民*统治的心脏地区,当日*大举增援后,南京*府也派出第五**长张治中率部赴上海参战。可是南京*府的基本方针依然是求和。2月16日,张治中从南京乘车来到南翔,第五*全部到达。此时,蒋光鼐决定实行分区作战,夜11时下达了兵力布置命令。以十九**长蔡廷锴一部为右翼*,*部设在真如;以第五**长张治中率一部为左翼*,*部设在刘行镇。各部务于17日拂晓布防完毕。
蒋光鼐想到几天前,当局以全盘计划未定为由不准出击,而痛失良机,然而时至今日,*府的全盘计划仍然无着,这使他不得不连连发电敦促上峰。16日深夜,他给陈铭枢去电说:“希望*府有整个计划,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则始终无济于事也。”在给参谋总长朱培德、何应钦、陈铭枢的电报中又说:“日方和谈毫无诚意,职等积极备战外,恳请钧座早定全盘计划,盼切!”
17日,蒋光鼐奉命再次到谈判桌上议和,日方的蛮横态度使他十分气愤,不愿再与之周旋。他给何应钦、陈铭枢发电说:“对和谈事,请*府派人参加谈判,商定后自当遵从。但敌狡诈……一面谈判,仍望不忘作全盘之备战。”
18日,植田向蔡廷锴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我*退出租界20公里,撤去此范围内*事设施并永不重建。蔡廷锴气愤地把通牒呈交蒋光鼐。蒋光鼐面对这一通牒,怒不可遏,立即命令前线部队集结炮火向日*阵地猛轰,作为对植田的答复。20日晨,日*发起进攻,先以大炮向江湾、庙行等地猛轰,来势凶猛。蒋光鼐一面指挥部队抗击,一面以十九路*名义向全国发出通电:“*人报国,粉身碎骨,是分内事,大战开始之日,即本*受命之时。使一卒一弹犹存,则暴日绝不得逞。惟愿全国朝野上下,人人怀必死之志,引偷生苟活为无上耻辱,团结一致,前赴后继,则本*之牺牲为不虚,伏尸流血之战士,必含笑于九泉之下矣。”
在十九路*的抗击下,江湾、庙行两处争夺激烈,双方都伤亡惨重。
日*的企图是突破庙行南端地域,然后以主力向南席卷,将十九路*歼于江湾、闸北地区;以有力部队向北歼灭第五*于杨家行、吴淞地区。这就是植田的所谓“中央突破”计划。21日,日*在植田的亲自指挥下,以步兵数千人配合飞机、大炮、向江湾、庙行两处重点冲击。延至绍日黎明,敌试图从江湾车站包抄江湾镇,经多次组织对敌冲锋,敌不支溃退。中国*队俘敌营长一名、士兵数百人,缴获步机枪数百支,江湾阵地始终确保。
庙行方面,敌从22日起,向竹围墩间的麦家宅阵地进攻,发炮数千发,飞机轰炸终日不停。中国守*奋力抗御,正危急时,得到第六十一师一二二旅从右翼增援,第八十七师二六一旅从左翼向敌包抄,庙行阵地终于转危为安,并给敌以重创。此后一连几天,日*继续用飞机大炮向守*阵地轰击。到22日,敌向庙行前线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和独立旅古鼎华团等新接防地猛攻,古团几乎支持不住,经六十一师一二一旅以预备队全部赶到增援,两部会合,拼命死守。七十八师一五五旅生力*又从广肇山庄和何家宅一带向敌猛攻,经反复冲杀,至晚又会同一二二旅五团向侵入小场庙之敌反攻,最后展开肉搏,阵地终于收复,至此,植田精心布置的所谓“中央突破”计划彻底破产。
在蒋光鼐的统一指挥下,第十九*与后来参战的第五*将士们同仇敌忾,保持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中国*队在作战中
淞沪战后蒋光鼐赋闲
连续的失败使日*威信扫地,国内舆论哗然。日本*府决定三易主帅,并再次增兵,派遣前田中内阁的陆*大臣白川义则大将代替植田担任统帅。而中国方面,连续作战已将近一个月,十九路*伤亡已达人;第五*伤亡亦达人。士兵白天战斗,夜间修工事,日夜不得休息,急需增援。由于从年10月以来中央一直欠发*饷,使十九路*装备严重不足。
为了求援,蒋光鼐还专门派出参谋长邓世增向蒋介石面请增兵。但所有这些急切的求援呼声都如泥牛入海,所有预想中的增援部队都没能参战。蒋光鼐十分明白,这蜿蜒百余里的防线,仅以这久战的四万之师抗敌七万余众,其结果不言而喻。
2月27日,蒋光鼐回绝一切会见,独自在总指挥部里来回踱步,久久不能决断。撤退?一个月来的浴血奋战将前功尽弃,以一万多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就要付诸东流,现在上官云相和戴岳所部近在咫尺,只要他们能火速驰援,阵线就可能坚持到3月3日国联开会讨论沪战问题的时候。这样就能在不失一寸土地的有利情况下和日方谈判。当时,他对当局仍存一线希望!为民族荣誉,为国家利益,他终于决定,不计成败,坚守到最后一刻。
日*第四任指挥官白川到达上海后,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我方兵力不得不全部投人正面战线。下午,中央阵线被突破。下午4时,登陆日*已进占浮桥,大有切断我*退路之势。蒋光鼐仍令部队拼死抵抗,希望上官云相部能即刻投入左翼,驱逐日方登陆部队,以使正面战线得以维护,然而上官云相部却始终按兵不动。至晚8时,我方因援绝兵尽,全线动摇。蒋光鼐不得已,立即拟定了周密的退守第二防线的具体撤退计划,当晚11时,蒋光鼐含泪下达了全线撤退命令。
3月2日,十九路*在昆山向全国各界发出退守待援通电:“我*抵抗暴日,苦战月余……日寇以数师之众,自浏河方面登陆,我无兵增援,侧面后方,均受危险,不得已于3月1日夜将全*撤退至第二道防线,从事抵御。”
次日,国联开会决定,中日双方停止战争。历时一个多月的淞沪抗战宣布结束。
5月28日,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在苏州举行。四万群众到会,群情悲壮,挽联如林。念及几个月来所思所感,蒋光鼐凝悲愤于笔端,挥毫亲撰一联:
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无降将*,石烂海枯犹此志;
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人,椒浆桂酒有余哀。
这副挽联,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抗日将*的壮烈情怀。字字泣血,掷地有声。
没过几天,他接到*委会密令,着令十九路*调往福建,进剿红*。他早已决心永不参加内战,参加完上海市民在商会召开的“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后,就独自携同家人悄然离沪赴港,不久就回到了他的家乡虎门。6月,因淞沪战役抗日有功,获青天白日奖章,调升驻闽绥靖公署主任,蔡廷锴升为十九路*总指挥。
蒋光鼐对新的任命不加理会,闲住在由他祖父书房改建的“荔荫园”里,整理和购置书籍,开鱼塘,植果树,兴办吉云小学,还筹医院。闲时读书,习字,更专门篆刻了一方印章“红荔*蕉是吾乡”和一方藏书印“荔荫园藏书画”,表达自己热爱家乡和不问*事的心愿。
往期精彩文章:
让董卿落泪,杨振宁惭愧,99岁的他凭什么?樊锦诗:遇上了老彭,是我一生的幸运中国“阿信”的奋斗,一个首钢女工钢花四溢下的人生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王斯涵审校:娜拉谢谢您点“在看”,欢迎转发朋友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