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联合舰队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对太平洋战争有这样的评价:日本联合舰队过于重视战列舰、轻视航空母舰,是导致日本输掉太平洋战争的最关键因素;如果日本能从一开始就多造航空母舰,那么至少会多抵抗几年。但是从越来越多被公开的战史资料来看,日本并非不想多造航母,而是自己实力根本不允许!
大和号战列舰
首先从造价来看,日本在年开工的2艘翔鹤级航空母舰,单艘造价已经到达了万日元,而同样于年开工建造的大和号战列舰,造价也不过1.2亿日元。并且翔鹤级航空母舰还需要搭载至少70架舰载机、上百名优秀的飞行员、数百名熟练的空勤人员才能发挥出战斗力;如果算上这些费用,一艘形成战斗力的翔鹤级航空母舰,成本已经不低于大和级战列舰了。
日本舰载机飞行员
另外一个制约航母产量的因素就是飞行员培训周期,日本联合舰队在开战时拥有第1、第2、第5这三支主力航空战队,分别部署在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6艘航母上,日本单单是培养这3支主力航空战队就苦心经营了数年,其它小型航母上只能部署战斗力较差的二线航空战队,日本即便在开战前拥有更多的航母,也根本无力为期配满飞行员,换言之这些航母根本没有作战能力。
零式战机
此外日本当时的铝材料供应极度缺乏,而舰载机恰好需要消耗大量的铝,日本开战前估算的铝材料储备,填补作战飞机的损失都捉襟见肘了,暂时没有能力扩大航母舰载机战队的规模,因此在太平洋战争前只有1艘大凤级装甲航母开工,而1艘大凤级航母的造价已经突破1亿日元了,大型航母高昂的建造成本已经不低于战列舰了,这让日本根本无力大批量建造航母,只能计划建造几艘云龙级中小型航母来填补可能出现的损失。
衣阿华级战列舰
而与航母相比,战列舰的建造成本虽然高了一些,但是水兵、炮手等兵种的培训周期非常短,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并且战列舰在执行防空、对岛攻击、夜战、扼守海峡等任务时依然拥有无法取代的战斗力,太平洋战争时美军将南达科他号、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部署到航母特混舰队中,战列舰巨大的吨位带来了稳定的射击平台,能够更好的发挥防空火力,防空效率远远优于其它军舰,多次帮助美军航母击退了日军舰载机的攻击。而在对岛攻击作战时,战列舰能够提供快速而持久的火力支援,而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完成挂弹、起飞、集结都需要时间,并且一次投弹后需要重新返航进行补给,效率远远不如战列舰。
翔鹤级航空母舰
从太平洋战争的进程来看,日本联合舰队直到莱特湾海战时依然能够出动6艘航母,但是早已无力为航母提供足够的舰载机与飞行员了。可以看出来,日本即便在开战前大力建造航空母舰,许多航母也只能充当空船无法发挥战斗力,与其这样日本更愿意多造几艘战列舰、巡洋舰来补充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