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的夫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珍珠港事件始末日本为何一定要打美国
TUhjnbcbe - 2025/7/23 18:31:00

年12月7日,一个平常的星期日,夏威夷慵懒地睁开睡眼,迎来的却不是朝阳,而是战云——架飞机组成的攻击集群,凶猛地轰炸了位于此地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

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得知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三个字:不相信。

日本人怎么会突然对美国动手?

但是,根据日军袭击行动组织的缜密程度,美国人不难看出,这绝不是日本人脑子一热,而是早有预谋,精心准备,卯足劲要和美国打一场赌上国运的决战。

这一切是从何时开始酝酿的呢?那还要从一年前说起。

日军侵占法属印度支那事件

年,德军入侵法国,法国很快投降,并在法国中部的维希建立了傀儡政府,名曰“维希政府”。

被德国肢解的法国

维希政府不反对德国,但也不完全配合德国,也并没有完全放弃行使国家主权,其中就包括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法国在亚洲最主要的殖民地就是印度支那,它位于印度和中国之间,包括了今天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拥有很丰富的粮食和橡胶资源——而日本,早就看上这块地方了。

随着德国与日本结盟,日本就觉得,既然都是哥们了,法国现在又是我哥们的小弟,那我去法国的殖民地搞点资源,不过分吧?

于是,日本就请德国出面,约维希政府谈判,后者也真的答应了,允许5万名日军进驻印支北部。

眼看饭已经蒸熟,就等揭锅盖了,谁知这时候出事了。

日军第五师团的一个大队,未经批准,擅自跨过镇南关,进入印支北部地区,此举引起了维希当局的强烈不满:虽然我答应了让你进来,但是你得按照咱们约定的时间点进来,提前进来那就是侵略。虽然我们是战败国,是傀儡政府,但傀儡政府难道就不要尊严了吗?

于是,维希当局开始强烈抵制日军“入侵”。

再来看日本方面,这眼看要揭锅盖吃热饭了,前线部队居然这个时候犯浑,日本高层也蒙了,你们军方还能不能约束基层的部队了?

于是,日军总部下令处罚了带兵越境的军官,日本外交官也拿出了诚意,重新和维希当局谈判,再次商量进驻时间。

谁知,后方刚刚商量妥,前方又出事了。

日军两个参谋长不经上级批准,擅自做主,指挥军队向印度支那发起两栖进攻。

这下所有人都懵了:这日本军队到底还听不听总部的话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我们有必要看看日本这个国家,在二战时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日本是个军国主义国家,军队控制国家的方式里有一条,叫作“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简单来说就是日本首相的内阁中,必须有陆军和海军的人担任大臣,否则就不能组阁;如果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撂挑子不干,那内阁也要解散。

由此可见,日本军人在政坛上的影响力有多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军的军官们拿以下犯上不当回事了。

我们再把目光拉回到印支,前线的总参谋长已经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但两位带兵的参谋长拒绝执行,联手武装进驻了印支北部地区。当地法军也做了抵抗,但是不管用。

就这样,本来能和平拿下的土地,硬是被日本军人办成了武装入侵。

国际社会的反应和日本的回应

法属印度支那被日本侵占,这个消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一片哗然,因为日本释放出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继印度支那后,日本陆军还能继续威胁英属马来半岛,甚至直接威胁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

于是,美国决定敲打一下日本,便和英国合作,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

日本是个贫油国,本土不产油,尤其是在战争状态下,日常石油储备只够维持3个月,一旦外部供给被切断,日本陆军就得回到畜力时代,海军则要彻底歇菜。

此时,日本只剩下两个选择:一是放弃年以来侵占中国的土地,势力范围缩回台湾、东北和朝鲜半岛;二是赌一把,倾尽全部力量与美国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关于第二个方案,日本的设想是这样的:先打通石油供应渠道,解决最紧迫的能源问题,然后迅速拿下中国,以此为筹码和美国谈判,商定新的利益格局。

那日本凭什么认为美国会和自己谈判呢?

日本的如意算盘是德国。

当日本在太平洋上兴风作浪时,假如德军在欧洲也势如破竹(以当时的状况来看确实如此),能和日本东西对进,两面夹击,美国就不得不妥协,因为美国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没必要在亚洲和日本死较真。

两个方案,一个保守,一个激进,日本人果断选择了后者。

日本人很清楚自己的战争潜力不如美国,要打就必须速战速决,趁美国还没进入状态,一顿乱拳抡懵它,然后立即逼它和谈。

日本人估计,一旦开战,美国需要六个月才能完全进入状态,所以日本必须在六个月内解决战斗。

但是,日本的石油储备就只有三个月,如果要开战,必须获得新的石油补给。

当时的太平洋上,只有印度尼西亚产油,但中间被菲律宾阻隔着,菲律宾又是美国的地盘。

大陆上,缅甸也有石油,但那是英国的地盘。

这两个地盘,日本都想要,但是海军只能支援一处,以当时情况来看,那就是太平洋。

于是,日本决定先拿菲律宾开刀。

“珍珠港事件”真的是一次偷袭吗?

当时,菲律宾处在太平洋舰队的保护之下,而太平洋舰队的基地在珍珠港,对于日本来说,要拿下菲律宾,必须同时解决太平洋舰队,否则即使占领了菲律宾,屁股也坐不踏实。

于是,日本选择了年12月7日这一天,派出由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瑞鹤、翔鹤六艘主力航母组成的联合编队,集结单冠湾,等待华盛顿谈判特使的消息。

为什么是等待华盛顿的消息呢?这就要说到珍珠港事件的性质了。

我们通常认为珍珠港事件是一次偷袭,但其实严格来说,“奇袭”比较合适。

偷袭,是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突然发起攻击,在战争中是件不道德的事;奇袭,是双方已经处于战争状态,至于怎么攻击,那是战术问题,而非道德问题。

集结在单冠湾的日本舰队,就是在等待外交官从华盛顿方向传回的消息,如果谈判成功,则行动取消,舰队原路返回;如果谈判失败,就立即对美国宣战,同时舰队出击。

当时,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坐镇旗舰“长门”号,他反复叮嘱,一定要等到宣战书递交之后再发起攻击,他不想背负不宣而战的骂名。

可是,后来的事态发展决定了这个骂名他是非背不可了。

和平谈判很快失败,这本在意料之中;接下来是宣战,问题就出在这个环节。

日本的宣战通告发到驻美使馆时,译电员已经下班了,等到第二天上班,通告翻译完毕,珍珠港已经被炸两轮了;等下午日本大使把宣战书递交给美国国务卿赫尔时,珍珠港已经被炸完两个小时了。

赫尔接过宣战书后,气得双手发抖,随后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评语:“我当国务卿这么久,从没见过哪个国家能做出如此厚颜无耻之事。”

美国参战后,产能全开

日本:赢了一场战役,输了整场战争

日本大使被轰出了白宫,一场漂亮的奇袭就这样变成了可耻的偷袭,但不管怎么样,战争开始了。

如果站在当时日本的视角看,偷袭珍珠港确是一步好棋,在开战伊始就打残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也为日军接下来在整个东南亚的攻略开了好头。

但是,整场战争中,日军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不是日本的战术有问题,而是战略上,日本一开始就对这场战争的理解出了偏差。

这场战争的性质,和日本以前遇上的战争都不一样。

过去日本打赢的那些战争,给了日本充足的自信,让它即使在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也敢于挑战美国,甚至以为用相同的思路也可以轻取美国。

但是,那些都是流氓街头斗殴,一方一鼓作气,把另一方干躺下,躺下的认了怂,架就打完了;而现在日本面对的不再是流氓斗殴,而是生死决斗,是反法西斯战争,是即使拼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分出胜负的整体战,一旦开战,至死方休。

这种战争,初期赢个一两场战役是没有决定意义的,最终一定是谁耗得起谁获胜。

整体战打到最后,一定是拼尽国力

比如日本与中国的战争,历时14年,会战22次,大战多次,总共作战2万余次,其中日本胜多败少,似乎是怎么打怎么赢,但中国就是咬着牙不投降,导致日本陆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泥足深陷,不得抽身。

再比如德国与英国的战争,英国也是死不投降,导致德国中后期不得不在进攻苏联的同时兼顾北非战场,还要投入重兵防守大西洋壁垒,而德国也是个贫油国,这种多线作战根本耗不起。

“日本投降,战争结束”

而身处其中的日本决策层,似乎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更有可能是明白的人被形势裹挟,明知必败,也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去挑战美国这个庞然大物。

您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珍珠港事件始末日本为何一定要打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