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中国两艘航母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中国的航母的舰岛特别的大呢?而看到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舰岛时感觉特别小呢?其实中国的航母舰岛看上去之所以大,那是因为舰岛大部分一半左右的空间都是烟囱排烟的管道,而美国现役的尼米兹级航母和福特级航母的舰岛看上去有点小那是因为采用核动力,所以不需要烟囱排烟。而说到航母的烟囱排烟,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二战时期日本航母的排烟方式。
为啥要说日本呢?因为二战时期的航母的烟囱排烟方式就日本特立独行,和普通的烟道排烟不同,日本航母的排烟的烟囱有两个很大的辨识度。一个是向海面排烟的弯曲烟囱,一个是倾斜外飘型烟囱,这样的烟囱只有日本在二战时期的航母独有。首先,作为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使用了煤、石油这样的化学燃料的话就会产生烟雾,而产生烟雾就得排放出来。但和普通舰船那种直接在船中央立个直直的烟囱不同,航母需要宽大平整的甲板,所以普通舰船的排烟方式肯定不适合航母。
而在航母探索发展早期的初期,流行不需要舰岛的“平板甲板”设计,如果没有舰岛的话,那烟囱设计该放到哪个位置呢?所以这时候日本就设计出了第一种特有的烟囱——弯曲烟囱。这种烟囱是被誉为造舰鬼才的藤本喜久雄设计的,和向上排烟的普通烟囱不同,在军舰的侧舷设计成一个很大的向下弯曲的烟囱。在设计赤城号的时候这个烟囱排放的是1~4号锅炉舱内的11台重油专烧锅炉排放的白色烟气。这样的的排烟方式使得烟雾被强行向下排放后经历向下再往上飘的过程,而等烟雾再飘上来的时候就不会影响到上层甲板了。
而这个设计也被后面的设计的航母使用,并成为了日系航母的一个特有标志。而且在赤城号设计的时候,为了防止海水侵入烟囱,在大烟囱上还设计有盲盖,在紧急情况下打开这个盲盖的话就可实现烟雾往上飘。不过早期的赤城除了11台重油专烧锅炉外还有8台油煤混烧锅炉,这些锅炉布置在5~6号的舱室内,这些锅炉的烟雾由一个小烟囱延伸到舰尾向上排放。不过向上排放的设计却是失败的,因为当军舰全速航行的时候,向上排放的烟雾会飘到上层甲板,这样对飞机的降落有很大的影响。而藤本之所以把小烟囱搞成向上设计的就是怕在紧急情况下大烟囱的盲盖失去作用从而丧失全部动力。
由于在赤城号的小烟囱排烟不便,在加贺的时候便用管道把烟雾排向舰尾
而第二种日系特有的烟囱就是倾斜外飘型烟囱,其中这种烟囱和美英两国那种将烟囱和舰桥设计成一体化的方式是一样的,但唯一不同的是,不知道是为了特立独行还是舰桥高度不够,所以烟囱的高度要高于舰桥,且在高出舰桥的烟囱开始向右上方倾斜26度。其设计目的就是避免排气妨碍舰载机的起降,这一设计最早在改装船“飞鹰级”航母上采用,后面的大凤级航母、信浓级航母都采用了这个设计。据日本自己使用证明,这样的设计要比此前的弯曲烟囱排烟要方便得多。这也够折腾的,因为当时英美一开始就是这样排烟的,只不过日本要特立独行搞什么弯曲烟囱。
而这种将烟囱和舰桥设计成一体的方式在海军假日建造的大型航母就开始出现,这种舰桥和烟囱合为一体的设计今天我们称之为“舰岛”。美国在核动力航母出现前也是采用这样的设计,不过随着最后一级常规动力航母——小鹰级航母的退役,美国开始转向发展核动力航母。而核动力航母带来的好处之一就是舰岛的面积缩小了,这样还间接增加了甲板的面积,使得航母的飞行甲板更为宽敞,更利于甲板调度和增加舰载机的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