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人心有时是座阴暗的密室,孕育着最深的恨意
东野圭吾的书善用白描,鲜少重彩。从他的书里,你能看到其他的推理小说里有的高明的犯罪手法,也能看到其他的推理小说里没有的复杂人性和对犯罪动机的细腻挖掘。
《恶意》就是一部深刻剖析一个人内心的恶意如何演变成杀人动机的小说。五年前,第一次坐在出国的飞机上,通过电子阅读设备,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时,我的背脊发凉,内心震惊不已。
那一段阅读体验里,我觉察到了人内心深处最深的恶意,这份恶意不止是在书中凶手的心里潜藏过,相信也在很多人内心逗留过,因为这是一份单纯而本源的恶意。东野圭吾
叙事手法精巧
《恶意》采用手记叙述的形式来推进小说发展,这种方式是推理小说的惯用手法之一。读者能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感受事情的发展和内心情绪的变化,更能够身临其境。而在手记叙述的基础之中,《恶意》作为日本新本格推理的作品,在以第一人称视角去制造读者和书中人物的推理盲点上,做出了外延的扩充,形成了叙述性诡计。
在这本书中,大量的日记、口头记叙和采访口录使得读者更倾向于去相信文字里的内容,原因是这些话都是出自书中人物之口,会比第三人称视角去记叙更有信任感。正像书中野野口修的手记里所写的,当他看到日高把房子买在童年常玩耍的地方附近时,他感到很羡慕。这种第一人称的口吻和心理描写,一步步构建起读者对手记内容的信任。恰恰因为如此,东野利用了读者对这些大量亲手记录或者亲口回答的倾向性信任,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盲区,而这些盲区所围绕的轨迹,就是读者眼里的故事发展主线。
从一开始以野野口修的口吻和视角写下事件发展经过开始,读者便掉入了信任陷阱,到第二部分加贺恭一郎的记录,读者开始跟着加贺恭一郎怀疑,下一个部分,野野口修的认罪书里诚挚详尽,案件的线索一个个与事件细节呼应,令人不得不相信真相如野野口修所说,最后十页,东野一贯的反转出现,才发现从头到尾都是野野口修的诡计。
剧情构思新颖
《恶意》的这个剧情铺垫和发展框架,在构思上是十分精巧的。在全文的三分之一处,通过野野口修的手记和加贺恭一郎的调查,案件逐渐变得清晰。然而,就在加贺还在调查时,野野口修认罪了。接下来的三分之二,便围绕着凶手缜密的布局,和布局背后的动机展开剧情,直到最后,剧情发生反转,东野为本书最后一层皮剥开,露出了小说的核心,恶意。
从小就喜欢看名侦探柯南,在每一个案件里,作者强调的是作案手法的诡异性和凶手的意外性,至于动机和杀人意图,大多只是辅助和陪衬,或是因为财产、或是因为情杀、或是为家人和朋友复仇等等。但是,《恶意》却用三分之二的笔墨去一层一层地揭示凶手的动机和背后的恶意,在揭示的过程中把案件真实的本貌展示出来,这一种以动机为主、以作案手法为辅的推理剧情发展方式十分新颖。
变化的角色立场和糅杂的恶意
在传统推理小说里,“侦探”角色和“凶手”角色往往是对立和追逐的关系。在小说一开始时,“侦探”角色加贺恭一郎和未知的“凶手”是立场对立的,加贺一直在调查和追寻真相和凶手。然而,在故事的中间,“凶手”野野口修主动落网,“侦探”加贺的立场开始变得暧昧模糊。
摘自《恶意》
对于“凶手”的说辞,他感到不对劲,在继续追逐真相的过程中,他时而被误导,时而抓住了真相的边角,随着时间推移,加贺一点点拼凑出凶手的动机,却出乎意料地产生了同情和理解的情绪。这条线路是加贺在东野笔下的“加贺系列”中的一条脉络,属于加贺的觉醒,在《恶意》里,却巧妙地变化了传统角色之间对抗鲜明的常态,确实是匠心独具的一个设计。
摘自《恶意》
无论如何,当所有立得住脚的有力动机被加贺一个个抓住摔碎在地上时,那些阅读盲区里的细节便串成了清晰的脉络跃然纸上。东野用冷静犀利的笔触,以大量篇幅构建出了令人窒息的心灵密室,在密室的深处,孕育着最深刻、最扭曲的恶意,随着真相的揭露喷涌而出,将并不复杂的案件升华到了探讨深刻人性问题的层面。
合上书时,心灵便经历了一番拷打和审问,小说的标题《恶意》,在最后一刻成为了直指人心的问题:“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恶意?”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寻味和思考的细节,东野圭吾的笔触是那么的细腻而冰冷,但他所揭示的问题却显得他对社会和人性的观察是那么的热烈而真挚。这就是东野向我们展现的世界,由满怀情感的细腻洞察和冰至零点的锋锐笔触交织而成的推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