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5日,也就是中途岛战役打响前半个月左右,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内部做了一次兵棋推演,看看日本的作战计划有没有什么问题。结果很惨,模拟美军战术的日本参谋直接“杀疯了”,日本四艘航母中弹九次,三艘航母直接被干掉。从中途岛实际战况而言,日军几乎按照战棋推演进程一步步走向失败:首先美军提前得知日军来袭,发动攻击队重创“赤城”、“加贺”、“苍龙”三艘航母,只剩下一艘航母“飞龙”。
电影《决战中途岛》日本兵棋推演应该说,如果发现有这么大的问题,现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都不敢再打了,就算打,起码也要修改一下计划对不对?但日本人还是硬着头皮改了结果,当时担任兵棋推演裁判的人是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缠,宇垣缠这个人在日本很有名气,因为他在年8月16日也就是天皇宣布投降之后的一天,带着几个海军军官开飞机去撞美国军舰。宇垣缠就说了啊,美军飞行员都是菜鸡,投弹技术不可能这么精准,所以他们的命中率只是咱们预估的三分之一,于是日本四艘航母中弹从9次变成3次,然后日本就只沉了一艘“加贺”,剩下的都完好无损。
很明显,宇垣缠吹了黑哨,但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吹这个黑哨呢?因为攻打中途岛这个机会是他的顶头上司山本五十六给整个联合舰队争取过来的,他必须要让这场仗能打成。打不打中途岛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军事问题,更成了一个官僚体系的竞争问题,如果宇垣缠搞出来的结果是不能打中途岛,那么联合舰队就要听别人的指挥了。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有点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听别人的指挥呢?为什么会有官僚体系的竞争呢?这就要稍微解释一下了。日本海军一共有三个重要官僚机构,一个是海军省,主管的是海军建设问题,比如人员招募培训、舰船制造维修这些,总体可以看作海军的人财劳计这种行政机关;第二个是军令部,是战时具体调动海军部队的机构,军令部总长有着调动海军的最高实权,注意是实权啊,因为名义上军事指挥的最高权力在天皇手里;第三个是联合舰队,这是具体打仗的一线部队,搞实际操作的。
在实际战争中,军令部负责战略规划,联合舰队负责具体实施,这个本来没什么问题,但在年12月珍珠港战役里面,联合舰队却抢占了先机,他们提出来直接轰炸珍珠港的计划,军令部本来是不同意的,但联合舰队方面以山本五十六辞职作为威胁,军令部一想总不能临阵换将,所以就同意了。最终珍珠港被炸了,联合舰队先拔头筹,占据上风,山本五十六也是获得了巨大的国民人气。
但这个时候,也就到了年3月,日本军队又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第一阶段作战计划取得全胜,他们想打马来亚半岛、拿下了,想拿菲律宾、拿下了,想拿荷属东印度,也拿下了,缅甸在当时还没有完全拿下、但也差不多了,这件事出乎日本人意料,所以日本各大官僚体系就开始竞争所谓“第二阶段作战”的主导权。这时候陆海两军的战略方向就出现一个巨大的不同,陆军是目标是向西攻向印度,想办法打穿南亚、与纳粹德国会师;海军的目标是向东去打澳大利亚,毕竟麦克阿瑟已经从菲律宾逃去了澳大利亚。
陆海两军的吵架前前后后吵了一个多月,最终是各让一步,海军决定帮陆军打一把印度,于是有了年4月的锡兰海战,这一仗打掉了英国航母“竞技神”,也让英国在印度洋的海军基地一下子从印度撤回到了肯尼亚,确实是个很重要的战役。那既然海军帮了陆军,陆军自然也要帮海军,海军这会儿的意见是要打新几内亚岛和所罗门群岛,这一堆岛屿正好处在美国本土和澳大利亚之间,拿下这些岛屿以后,日本就能切断美国与澳大利亚的联系。这一条线后来就有了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日本军队的重型航母翔鹤、瑞鹤受了重伤,美国沉了一艘列克星敦,还有一艘约克城也是重伤,直到参加中途岛战役的时候,约克城还带着维修人员开往战场。
好,说到这儿还是陆海军的争执,接下来要说海军内部的争执,也就是刚才提到的军令部和联合舰队之间。刚才说了,军令部坚持的是切断美国与澳大利亚的联系,这是一种偏于防守的军事路线,但联合舰队觉得这样没啥大用,美国人想给你捣乱还是会来,不如主动出击,再来一次大规模的舰队决战,于是就有了中途岛作战。一个攻势,一个守势,联合舰队与军令部之间又重现了一次珍珠港时期的对垒。
中途岛这个事情的第一次交锋,是年4月2日至5日,联合舰队派出了两位参谋,一个是黑岛龟人,这是珍珠港偷袭计划的撰写者,具体汇报者叫做渡边安次;军令部方面派出的是作战部部长,具体汇报者叫做三代一就。这里面就很有意思,毕竟这次联合舰队和军令部是要吵架的,双方各自派出的人,渡边安次、三代一就,这俩人的履历很有意思,两个人都是海军兵学校51期、海军大学校甲种33期毕业,换句话说两人一直是同班同学,关系好不好不知道,但这种吵架模式就很有中世纪日本那种论资排辈的意思。咱们两边儿谁也别欺负谁,派出来吵架的人资历一样,职级一样,这样才能够就事论事的把这件事情说明白。
我们之前聊,个人决策在什么时候能够压过群体决策呢?就是在这个时候。那就是两个集体围绕一件事情,真出现了理念的纷争,双方谁也没有办法说服谁,需要吵架来完成,那么在你代表你的集体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动最大的火力,把对方的集体决策给打下去。三代一就也是不负众望,当时提了三条反对意见,一个是中途岛太远、日军航空兵没办法跟上;第二个是中途岛没有物产,运输成本高;第三个是美国距离中途岛更近,想夺回来也很容易。三板斧问过去,联合舰队那边没有任何回音,最后黑岛龟人只能说了一句,你们要这样的话,那我们山本长官是会辞职的!
完,又来一次珍珠港,珍珠港时期也是到了这个最后关头,山本用辞职威逼军令部,才得到了偷袭珍珠港的许可。这一次故技重施,其实说明联合舰队对中途岛这件事也不是太看好,只不过没办法了,我如果被你吵下去了,那联合舰队以后就都要听军令部的话了,所以只能硬着头皮上。中途岛提案后来直接上到了军令部总长的桌子上,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只能说行。
对于这件事,晚年的三代一就曾经回忆过。日本在80年代搞过一个海军反省会,邀请原来参加过二战的各级参谋回来反省一下,为什么当年会做出这么草率的决定。三代一就就直接把批评矛头对准了永野修身。“我对永野的印象很不好,珍珠港、中途岛两次作战之中,无论我怎么反对,他都只会说’这样啊,山本都这么说了,那要不然就听山本的话试试吧’。”毕竟对于永野修身来说,中途岛事成失败不是很重要,如果成了,那么山本五十六以后还要念自己的恩情;如果不成的话,中途岛计划又不是自己提出来的,那自己当然能够明哲保身。
或许很多朋友会很奇怪啊,就日本这群官僚,难道真的不考虑一下,如果中途岛计划打败,日本的舰艇遭受重创,会怎么样嘛?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说大家不要把海军军人当成将领,一定要把他们当做海军官员来看待。因为官僚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跟将领不一样,将领思考问题是要打胜仗,但官僚思考问题首先是自己小集团利益、自己体系的利益会不会受到冲击,打败仗又怎么样又不是我打的,大不了以后集体投降就是了。集体投降是所有人都投降,但如果现在丢掉了利益,那丢的只是我一个人的利益。
所以本质上,我们不应该把山本五十六当作一个战将,他一辈子除了早年间作为水兵打过日俄战争以外,其实没有具体指挥过实际战役。比起战争本身来说,他写报告的能力和做官的能力是更加可圈可点的。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给大家聊一聊日本陆海军军人的一些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日本陆海军体系里,真正能打的将领升不上去,上去的都是一些能写、会做官的人。
在中途岛作战的同时,军令部又加上一个新的计划,那就是攻打阿留申群岛。后世许多人都认为,阿留申群岛的攻击计划是佯装进攻,但实际上攻击阿留申群岛与攻击中途岛是同时的,美军不可能在一两天内往返中途岛与阿留申群岛之间超过海里的距离,所以这个佯装进攻的说法是错误的。当时日本下令的时候很明确,打阿留申群岛就是一个独立计划,目的是“攻克或破坏阿留申群岛西部要地,使得该方面敌军的机动与航空进行作战变得困难”,这个目标跟中途岛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为什么要加入这个作战计划呢?因为军令部也要面子啊,你打乱了原本军令部的计划部署,去打中途岛,那军令部也需要再搞一场战役来体现一下自己的价值啊。从实际配置来看,阿留申群岛动用了8艘战列舰(共11艘)与4艘航母(共11艘),这个数量比中途岛作战还要多,可见军令部角度并没有把阿留申群岛作为陪衬,相反是极力削弱中途岛作战的作战力量与人员。很明显军令部是在给联合舰队下绊子。
官僚体系一旦运转起来,他无论表面上怎么说,无论军事上、外交上怎么算,他的底层逻辑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山本五十六虽然靠着独断专行的作风实现了自己的个人决策,但他颠覆集体决策以后的反噬也是存在的。中途岛作战结束以后,军令部没有惩罚实际参战的高级将领,包括大家一直说的抗日名将南云忠一葬送了四艘日本航母,但军令部也没有怪他。但从另一个方面,中途岛作战时期参加的几乎所有参谋都被撸了,这也可以算是军令部中基层军官的一种无声的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