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电影,名字就叫《超高速!参勤交代》,讲述德川幕府时期,享保二十年(年),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在位时期,江户幕府下辖的陆奥国磐城地方的汤长谷藩的藩士们好不容易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参勤交代任务,在回到自己的藩辖境之后,大家本想好好放松一下,也好好治理一下自己的地盘,因为按照规定,距离下一次参勤交代还有一年时间,但此时却从江户传来消息,命令藩主内藤政醇立即再次启程前去江户参勤交代,并且必须在五日之内赶到,否则将可能被冠以叛逆罪名,遭遇削藩覆灭的命运。
而在18世纪的日本,从磐城到江户需要八天的时间,五天之内的规定明显不合理。而事件的起因,则是江户幕府老中松平信祝对该藩领地内不久前发现的金矿山觊觎良久,想出这么个计策侵吞小藩土地。
该电影整体是一个喜剧片,最后在一片欢乐声中主角成功化解危机,顺利结束了这次意料之外的参勤交代。之后又拍了一部续集《超高速!参勤交代归来》,讲述参勤交代归途中的故事,第一部的反派不甘心失败,又派出刺客潜入汤长谷藩煽风点火,主角一行必须在两日之内赶回汤长谷藩,然而参勤交代过程中的“大名行列”不容丝毫减损,他们再度集思广益,与时间展开赛跑,最终松平信祝因为参与谋反而受到惩罚,电影在大圆满中结束。
反映江户时代风情的喜剧电影---超高速!参勤交代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其实个人认为不在于剧情,而是在于它反映了当时日本的社会生态和政治制度,片中主角及其下属对于幕府交代的各种任务和繁文缛节都必须想办法完全遵从,否则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我们下面就来看看这个参勤交代制度。
参勤交代,亦称为参觐交代,是日本江户时代一种控制各大名的制度。各藩的大名需要定期前往江户替幕府将军执行政务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自己领土执行政务。
该制度起源于镰仓时代时,御家人前往镰仓执行官职。到了战国时代时,部分大名在居城外的城下町聚集服从主君的武士。丰臣秀吉掌权后,在大坂城、伏见城等城池赐予大名屋敷,由大名的妻子居住,大名则一年需要前往一次。可以看到参勤交代制度从原型到制度的转变,它本质上是一种日本武家政权控制各级武士的一种制度化的手段。
关原合战后,虽然丰臣家还在大阪一带保有一定势力,但是已经无法翻盘了。在此背景下,年,以岛津忠恒为首的众大名为讨好幕府的忠心,自发组织起来前往江户参勤。家康参考秀吉的做法,在江户城为大名提供屋敷,同时要求大名的妻子住在江户。由此参勤制度从开始时的自发行动渐渐演变为一种制度。年,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修改武家诸法度,至此参勤成为定制。
超高速参勤交代电影剧照原则上除了负责看管天皇和关西地区的少数大名之外,其余大名每年都要进行参勤交代。这部分大名参勤交代一年,回去住一年,在此期间另一部分大名又在江户参勤一年,然后等上一部分大名又来了,另一部分再回领地住一年。平均下来,全国大名有一半待在江户城,一半待在领地。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每一位大名都得拿出一半时间来花在参勤交代上面,说白了这个制度就是明目张胆想着法子削弱各藩大名,加上来回路程,大半时间不是住在江户就是在来回的路上,其余的勉强一半的时间在领地内治理自己的地盘,在日本近代这种封建割据的格局下,各路大名就不大好造反了。
当然对于领土偏远,交通不便的大名,也允许特事特办。比如对马国宗氏,就是对马岛上那个小藩,允许三年一参。如果因为大名遇着某些事物无法参与参勤交代的话,他们会以“用舍”表示未能出席。理由则包括火灾、饥荒、请病假、或者派他人代替藩主出席。
根据武家诸法度,大名妻子被要求在江户长期居住,其实就是人质,跟以前中国历代“遣子入贡”差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名的反心。
那么另一方面,从日本各地到江户一趟再回去,并非公款旅游,因为大名需要自费出行。而且参勤交代还是一种军役,一般情况下,大名必须得带大批随从前往江户,在前进时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大名行列”,要不然就是不符合法度,动不动给你削藩。而这对于大名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因为这些随从是要领银子的,这极大程度上打压了大名的财政实力。
反映参勤交代制度的画作就像电影上反映的,这个汤长谷藩不过是一个蕞尔小藩,领地石高不过一万五千石,像在日本,大型的持国大名,所辖的一个令制国也不过相当于中国一个大县,也就是一个县长。江户时代的各藩是依据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各大名的势力范围划定的,所以有大有小。大的大名我们都知道那个很著名的加贺百万石,加贺国一个令制国都是他的,石高收入上百万石。那么最小型的只有一万石的石高,恐怕比一个大村大不了多少了。而这个汤长谷藩呢?它是拥有汤长谷郡的地盘,一个郡,郡是令制国下面的行政单位,也就是相当于一个乡。
那么内藤他一个乡长,一万五千石的石高,幕府要求他带多少随从呢?一百多个。然而电影上可以看到,他主仆只有七个人,加上一个临时雇来的东日本的忍者,一共八个人去江户完成参勤任务。什么原因呢?没钱。
想想看,一个乡长,在不能贪污的情况下被硬性要求带着一百多个雇员去当时日本事实上的首都,自费吃喝,还要完成各种任务,这就是逼死强迫症也不可能完成。
那在当时,你不合规矩可是要杀头的,所以像汤长谷藩这种小藩,财政收入又低,基本上只能出产腌萝卜的地方,就只能是,在不进入沿途城池的半路山野间,主仆八个人一路小跑赶时间,在进入城池后,幕府专门有记录参勤仪仗队合不合规矩的工作人员,这个时候就必须雇人,结果他又雇不起人,结果一路上借别人的仪仗队、人数不够前面的人过去了再从后面绕回来接上队列伪造出一种人数很多的假象、甚至找十几个人挑着百十个稻草人蒙混过关,都是一种不得已的方法。
而当时应该也是存在某种潜规则,你临时雇来的人,或者是其实没这么多人,但是你只要面子上过去了,一般也不为难你,别让将军大人知道就行了。
武士仪仗队,必须符合法度要求的人数和礼仪,否则就会受到处罚当然了,大藩尤其是那些持国大名不管这些,这些富足的藩国夸张的甚至百万石也是瞒报的数字,他们还有其他的收入,其实际收入可能连幕府也不知道,而且人一旦到了这种地位,都不免有一种攀比的心理,所以这些大型的藩主都会做足派头,以免丢面子。尤其是御三家。动辄数千名武士和工人一齐出动,但是他们也有这个财力。
所以诸侯也是有贫富的。对于大部分的大名而言,参勤可谓财政灾难,但对于幕府而言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尤其是武士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而这一制度使得当时的江户城人口武士过半,可以说是穷了日本,富了江户,以至于当时的江户人即使普通人家都只吃精米,不吃糙米,致使脚气病盛行。而且江户城在当时的人口达到百万之多,甚至超过当时的伦敦,这也为后来东京在日本的一枝独大奠定了基础。
但是最重要的,这一制度不仅剥夺了大名的财力,也剥夺了他们的时间。日本本来就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而大名在江户的时间是硬性规定的,来回的路途又要耗费很多时间。如上文所述有将近一半时间在自己的领地上那是幸运的了,很多大名一般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自己的领地,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江户或者在来回的路上。
特别是像一些外样大名,领地很远,来回一趟,一年真没剩多少时间了。对于那些离江户比较近的大名,幕府也相应地延长了他们在江户的时间。大名长期不在领地,整个藩政大权只能交给家臣团处理。这使得到了幕府末年,一些大名被家臣架空。
参勤交代制度故意限制武士权力,保证了长期和平也限制了活力总的来说,参勤交代从财力、时间和人质三个方面,三管齐下,极大地限制了大名的反心,迫使大名对幕府效忠。这成为了德川幕府能够稳定统治二百余年的重要原因。截至到年,日本已经有约百年没有爆发过大型战乱了。
但是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整个日本除了江户和少数地方,经济缺乏活力,长期实行锁国政策,当时的日本不是不了解外部世界,西方已经崛起,而幕府仍坚持实行故意限制各藩活力的参勤交代政策,所以进入十九世纪,这一制度被淘汰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黑船来航之后,幕府权威受损,文久2年(年),幕府进行文久改革,将参勤的时间改为3年一次,一次为日。元治元年(年)禁门之变厚,幕府打算改回原有制度,但是愿意执行的大名不多。年第二次长州征讨后,幕府威望丧尽,参勤交代名存实亡。年戊辰战争后,德川幕府终结,参勤交代制度也随之终止。
这一制度与德川幕府相伴始终,年,黑船来航事件。不久后参勤制度亦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是参勤制度的历史了。总的来说这一制度反映出日本在近代的社会发展变革,它是一个有一定活力但故意限制活力的制度,一方面它使日本享受了两百年的和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日本武士集团内部残酷的等级制度和非人性化的故意限制。对于日本的后来走向,不能说没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