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湿疹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小说开篇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案子: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前夜被害,警方很快锁定了凶手,凶手野野口修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至此,案子就可以了结了。
但有一点,凶手无论如何也不肯透露一个字,那就是他的杀人动机。
负责办案的加贺警官觉得奇怪,一直找不到作案动机,他也不愿意草草结案。
于是他进行了大量走访,在真相逐渐水落石出的过程中,东野圭吾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让人大呼过瘾,迂回曲折,案件设计之精巧,逻辑之缜密,最后的真相剖析了人性的黑暗,看完最后一页心里不由得后背发凉,才会真正理解书名为何叫《恶意》。
第一章为野野口修的手记,在野野口修的视角里,有一天他上门看望日高,进门就在庭院里看到一个女子在地上找什么东西。
野野口从日高的口中得知,那个女子是他邻居,她是在找她家的猫。
因为日高准备出国,他的房子要租出去,但是邻居家的猫总是跑过来乱拉、糟蹋庭院,于是日高就在猫罐头里掺入*药,把猫*死了。野野口修听闻感到很惊讶,但他什么都没说。
在谈话间,一位叫藤野美弥子的客人来找日高。日高写过一本《禁猎地》的小说,而小说主角影射了美弥子的哥哥——藤野正哉。
小说把正哉曾经在校园做过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如实描写,并荣登畅销排行榜,只要认识正哉的人,都能隐隐认出小说里原型指的是谁。
美弥子到访,就是为了让日高下架这部小说。但遭到了日高的拒绝。
野野口修从日高家离开后,回去就见到了上门要稿子的编辑大岛,这里引出了野野口修的职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儿童作家,并且野野口修之所以能得到这个写稿机会,也是因为自己的同学日高介绍。
大岛正读稿的时候,野野口修接到了日高的电话,他要求野野口修上门一趟,有事邀约。
野野口修到达日高家里时,从外面看去漆黑一片,不像有人在家的样子,他和日高的妻子理惠一起进入屋子,发现了趴在工作室桌子上的、已经死去的日高。
通过种种证据,加贺警官不太费力就找到了凶手野野口修,他也承认了所有和犯罪相关的事实。
以上开头的文字,也都是野野口修提前布好的局,跟大岛见面(制造不在场证明),在大岛面前和日高通话约见面(那只是在跟机械对话),屋子一片漆黑(制造没人在家的假象)等等。
那么,野野口修为什么要杀日高呢?
日高和野野口修是自小就认识的好友,日高经常在工作上关照野野口修,可以算是恩人了。
表面上看,没有任何作案动机,值得野野口修如此残忍杀害自己的好朋友。
警方去了野野口修的屋子搜查,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
他家里搜出的大量长篇小说和文学笔记的原稿,内容与日高邦彦发表过的作品几乎一致,书名和人名稍有变动,仅仅有略微差异,但故事主体如出一辙,简直就像出版前小说的草稿一样。
加贺警官不得不肯定了一个假设:野野口修是日高邦彦的背后代笔。
随后加贺警官又在野野口修的书籍里发现了一个年轻女子的照片,他们并未花上多少时间来确定女子的身份,因为她就是日高邦彦的前妻——日高初美。
野野口修最终说出了动机:他与日高的第一任妻子两情相悦,被日高发现后,用录像带来逼迫野野口修做他的影子作家。
代笔的作品获得了多项文学大奖,日高就此名声大噪,而野野口修只能默默无闻地给儿童编辑社供稿。
后来初美出了车祸去世,野野口修认定是因为日高的逼迫导致初美自杀,于是下定决心,要为初美报仇。
野野口修交代他的作案动机后,媒体开始争相报道,社会舆论开始发生变化。
野野口修虽然杀了人,但是情有可原,是恶*的日高逼得他没有办法。
动机有了,背后的故事也挖掘出来了,这个案子到这里已经非常精彩。
但进度条仅仅到了一半。
还记得开头提到的《禁猎地》,它描述的是一个校园暴力的故事。既然根据种种证据,日高的小说均为野野口修代笔,那么故事里被欺负的主人公就应该是野野口修本人。
加贺警官觉得不对劲,有一点解释不通。
在野野口修的口述里,日高是他从小到大的好朋友,如果野野口修在学校遭受校园暴力,日高不可能袖手旁观。但为什么书里找不到一个角色,可以对应这个“好朋友”的位置呢?
加贺警官决定各处走访,了解这两个人的过去。
他去了日高和野野口修的中学,去了老师同学家,也去了日高小说里的原型家里。
通过他们的口述,加贺终于了解到了真实的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
日高生于底层街区,本应该是比较自卑的孩子,但他生性骄傲,面对校园暴力,他从未屈服,从未加入恶势力过,无论怎么被欺负,他都不肯听他们使唤。
而野野口修生性懦弱,他不敢违逆带头的混混藤野正哉,他不想被凌辱,于是他不仅加入了校园暴力,还成为了施暴者的一员。
因为日高不肯屈服,曾经被以正哉为首的施暴者用胶带捆绑,那时,野野口修就是跟在后面的小喽啰。
施暴者当众强奸一个女孩子,一人负责录像,一人负责按着,那个帮忙按住女孩的,就是野野口修。
日高知道野野口修做过这些龌龊事,但长大以后他从未披露,也不记恨,后来日高的事业一帆风顺,成了畅销书作家,他还帮助野野口修找到工作。
相反,野野口修一路走得坎坷,他不仅没有成功当上畅销作家,还罹患癌症。
有一个人知道自己龌龊的过往,却还是大方接纳自己,不仅如此,还在工作上帮扶自己,他对谁都很亲切,很友好,他就像一束光一样,总是照亮别人。
日高活得越是闪闪发亮,在他光环底下的野野口修就越显得阴暗和自卑。
为什么你总像太阳一样耀眼无私。
为什么你这么善良,知道我不堪的过去还帮我保密。
我嫉妒你,生在底层却有光明的未来。
我羡慕你,站在了我永远到不了的高度。
你越是美好,我越觉得自卑。
你越是帮助我,我越恨你入骨。
野野口修花了几个月做计划、布局,手抄了大量日高的文学作品,稍作改动,藏在家里让警方找到,得以让大众误解:他是被日高逼迫的影子作家。
和初美的故事是谎言,录像带也是假的。
就连开头手记里提到的那只猫,也是野野口修*死并嫁祸给日高的。
原来翻开这本书从第一字开始,读者就掉入了骗局。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故事到这里真相大白,我心中凛冽的寒意却久久散不去。
我一直认为,《恶意》是东野圭吾最好的作品。
它推翻了传统推理小说的节奏,不再以找出凶手为目的,而是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寻找作案动机,缜密的推理逻辑加上对人性的精准剖析,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东野圭吾作品。
小说开篇就用“手记”这种类似日记的真实记录,先在眼前蒙蔽一道虚假的帘子,让我对两个人的印象先入为主,在后续的阅读中,我不得不一次次往前翻回溯情节,修正自己既定的偏见。
读推理小说,读者往往关心的是作案手法,动机反而是作陪衬,这也是我们会轻易掉入骗局的原因,小说在三分之一处就交代了凶手,然后东野圭吾用剩余厚厚的页数告诉读者:没有那么简单。
从纯文学角度,这部小说把人内心细小的恶放大,把人性的阴暗面照亮,抛开推理小说的头衔,也不失为上等佳作。从书中这两个人身上,每个人或多或少可以找到自己或者身边好友的影子。
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个日高邦彦,又有多少个野野口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