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的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家庭月入8千,却给孩子买的鞋子, [复制链接]

1#

之前,有一个话题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妈妈要给儿子买一双元的鞋,和老公发生了争吵。

尤其过年了,很多家长也在考虑给孩子买新衣服,这确实是个问题。

1

丈夫认为妻子给孩子买一双的鞋没有考虑到家庭实际情况。可妻子却觉得: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要买就要买最好的!有的网友表示不理解也没有必要:

“两万一月生活费我都不舍得给孩子买这么贵的鞋子,其实是没必要啊!”

“这不是爱,是骄纵,孩子不会知道元的衣服和元衣服的区别。”

也有的表示这样做没问题:

“做妈妈的都想给孩子最好的,家里就一个孩子,如果我是这个妈妈,我也会买。”

是自己挣得太少还是给孩子配比的太多?该不该给孩子买超出预期价值的物品?为了孩子,“精致穷”有错吗?那么,当对孩子的“付出”超出了实际的家庭条件,拥有最好东西的孩子,会怎么样呢?

2

有一部英国的纪录片《Arethesekidsspoilt?(他们被宠坏了吗)》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纪录片采访了几个英国中产家庭,他们不是富豪,家里也需要按时缴纳贷款,这些父母对孩子是这样做的:有个11岁的女孩,一周的零花钱是英镑。女儿想养一批小马,妈妈知道养马不理智,家庭的财务会有负担,但最终还是买了。有个12岁的女孩是个包包控,目前有50个包包,最贵的一个价值高达英镑(约人民币)。还有的孩子随便拎出一双鞋就近百英镑,很多都没有穿过。这些不菲的鞋,需要妈妈身兼三份工作才能负担起。工作包括保洁员、钟点工、清洁工……虽然大家为孩子花钱的原因不同,但都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因为爱,妈妈把给自己买包包、护肤品的钱,变成了孩子的高档玩具、名牌服饰……片中的妈妈们看上去素面朝天,可她们的孩子却一身名牌。这种牺牲是值得的吗?答案是:大多数孩子是不理解的,片中没有一名孩子把父母送自己礼物这件事当作是爱,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花钱这是应该的。“我又没有强迫你买。”“我努力练琴了,给我花很多钱是应该的。”这些超出实际家庭条件来富养的孩子,TA们的独立人格并不会因为金钱做后盾变得更坚实,而是变得被宠坏了。还想起最近看到的一个新闻:当事人小海今年20岁,父亲老海今年50岁。当天,小海向父亲要两百块零花钱,由于近期要钱频繁,父亲拒绝了他,言语间也有些不耐烦。小海便埋怨起父亲没本事,一来二去,两人发生了争论,没想到小海竟冲口而出要和父亲断绝关系。这个案例是不是有些荒唐,但好像又有点常见?网友的评论也是一针见血,“宠坏了吧”。而看小伙子的穿着打扮和身后家里房子的情况,大概可以推测出,这是一个并不富裕却想“富养”孩子的家庭。

3

当前,有一种现象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很多家庭正在向子女提供超负荷的物质供养,并且剥夺了孩子正常的吃苦历练。一些家长觉得:“我尽可能地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让他可以有高于目前阶层的阅历,我自己吃点苦没有关系,一切为了孩子好。”哪怕自己的家庭承担不起,也要牟足劲争当“印钞机”:

明明不是富二代,却把孩子宠成了富二代;

明明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却让孩子名牌加身;

明明月薪只有三四千,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享受最好的。

往往是孩子活得光鲜亮丽,父母苦得节衣缩食。其实,养孩子舍得下“血本”,按照自己可以承受的最高标准或超标准给孩子提供所需的东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是一个很大的谎言。多年前有个很轰动的新闻,16岁女孩杨丽娟为追星辍学,父母为了满足女儿的要求,把家里的所有财产掏空,还到处欠了不少外债,到后面没有金钱支持女儿追星时,父亲选择了卖肾。最后,父亲实在支撑不下去,选择了跳海自杀才唤醒沉迷追星的女儿。后来,女孩长大后说:“就是忽略了家人的感受,他们为我背负太多......”可怜那些最不求回报的父母,原本单纯地希望孩子可以幸福快乐一点,但结果大概率是让人失望的。

4

有智慧的父母,会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塑造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他们给孩子的,绝对不是简单的超负荷的物质条件。郭晶晶与霍启刚可以说是倍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