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的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米兰 [复制链接]

1#

阿兰德龙

一切缘于60年前的一部电影,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她总是烙在我的脑海中,不仅仅是因为阿兰.德龙,更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米兰的故事。就如《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饰演安妮公主和报社记者乔一起游玩罗马,让无数少女向往去罗马,坐在西班牙广场台阶上吃冰淇淋,在这部电影中,幻想着罗马的奇迹,并爱上罗马。所以这么多年来,总想写写米兰。

《洛可兄弟》

帕荣迪家族男丁新旺,可惜生在贫穷的农村,于是,母亲决定带着四个儿子北上,来到米兰投奔先一步到达的大儿子文森(SpirosFocás饰)。兄弟们的到来给文森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他被房东赶出住所,只得和一家人挤在冰冷的地下室。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是兄弟五人在一起,也算是其乐融融,二哥西蒙(尼瓦多·莎瓦特利RenatoSalvatori饰)拳击手的职业让三弟洛可(阿兰·德龙AlainDelon饰)跃跃欲试。妓女娜迪亚(安妮·吉拉尔多AnnieGirardot饰)的出现打破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她隐瞒了和西蒙的露水情缘,倒是与洛可越走越近。东窗事发后,失去理智的西蒙在洛可面前玷污了娜迪亚。心碎的洛可离开了家人,将痛苦发泄到了拳击事业上,竟意外的获得了成功。与此同时,作为前辈的西蒙却在烟酒中渐渐荒废了事业。然而,兄弟二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并没有就此结束,互相纠葛的亲情和爱情最终酿成了悲剧。

米兰

米兰位于意大利的北方,是意大利的经济中心。整个城市高大整齐,地铁也相比罗马等地更为先进。这里也是意大利证券业的起源地,集中了全国90%的金融交易。相对来说旅游对米兰并不是其主业,但这并不影响旅游者对其的向往,甚至有人到米兰只是想在米兰大教堂发发呆。历史上米兰是知名的纺织中心,以天鹅绒和锦缎闻名。现在这里是世界知名的时尚中心,Armani、Versace、Prada、DocleGabbana、Pucci以及Gucci等世界顶尖名牌汇聚于此。这些商店集中于有名的金色广场,这是一个由四条街道交汇形成的一个方形的区域,Gucci最早在这里开设了旗舰店,现在这一区域内的狭窄街道上排满了不同的店面,每一家店的牌子都够大,但是都并不招摇,不仅门面很小,这是意大利商店的一个特点,而且没有其它地方所常见的巨大的橱窗和晃眼的LOGO,每个店都守在自己的区域内,安静地等待顾客上门。每个店面前面的街道虽然狭小,但是石板的路面干净整齐,唯一的装饰是商店的橱窗或者是门口的一盆花。

米兰的时尚业也不仅仅有光鲜的一面。年2月17日,米兰巴基纳养老院院长马里奥·基埃萨被人检举通过发包养老院的卫生清扫合同,向承包人索取了10%的回扣。当他正在将万里拉放进抽屉时,被破门而入的宪兵逮捕。40天后,基埃萨向米兰检察官安东尼奥·迪彼特罗递交了一份长达页的受贿内幕材料,于是案情扩大,引发了“米兰丑闻案”。米兰这座素有“道义之都”之称的城市,因这起丑闻而被媒体形容为“贿赂之都”(Tangentopoli)。这一事件涉及多个*客、官员和商人,阿玛尼、古驰以及范思哲都受到牵连。

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米兰大教堂应是米兰的中心,周围汇集了金色广场、伊曼纽尔二世购物长廊和斯卡拉歌剧院等米兰知名的景点。米兰大教堂应是意大利最漂亮的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是世界第三大的教堂,仅次于梵帝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教堂,但是也人说她一直与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一起争夺第三大教堂的位置。这座大教堂既是米兰的中心,也是米兰的象征,内部能容纳4万人,这相当于米兰城当时全部的人口。白色的大理石外表已足够吸引,而张扬的飞拱以及个林立的尖塔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每个尖塔上都有精致的人物雕刻,中央尖塔上的圣母玛利亚雕像建成于年,是镀金铜像,圣母身裹金叶片,在阳光下光辉夺目,她所代表的爱是所有米兰人的共同标记,也教堂最初“圣母诞生大教堂”名称的来源。这座教堂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筑和尖塔最多的建筑,被誉为大理石山,而马克吐温则给其一个更为诗意的名字,“大理石的诗”。这种大理石从远处看是白色,但是近看就会发现有一种粉色和暗蓝色的花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教堂都是奇迹。

教堂的建设与米兰的历史结合在一起。12世纪的城市自治运动传遍于意大利北部,米兰则因为出兵吞并邻近的地方,引起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的干涉。年腓特烈一世围城9个月,攻陷米兰,将全城纵火焚毁。城市重建之后,又继续抵抗腓特烈二世,到13世纪才真正取得独立的地位。最初米兰的商人及工匠以地下组织的方式构成一种宗教式的行会,推举城内的重要官吏,后来被少数贵族支持,成为亲教皇派。和他们相抗的,是以低级贵族和大商人为主体,由大主教支持的保皇*。斗争的结果是保皇*获胜。曾任大主教的维斯孔蒂(GaleazzoVisconti)取得主*米兰的地位,并将其固定于家内世袭,在14世纪末期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认可,称米兰公爵(DukeofMilan)。

年,在维斯孔蒂的支持下,米兰大教堂开始兴建,各国工程师纷纷提出设计方案。维斯孔蒂希望教堂的建设能感动上帝.赐他一个男性继承人。上帝确实施恩于他,可就在15世纪早期,维斯孔蒂的后代——残暴的乔瓦尼·马里亚在上台后不久就遭暗杀,维斯孔蒂一家断嗣,之后米兰落入西班牙人的手中。拿破仑后来占领了米兰,但随后与威尼斯一样,又落入了奥地利的手中,年3月18日,米兰为了摆脱奥地利的统治,爆发了有名的“五日起义”,起义历时五天,以失败告终。但后来米兰最终获得自由,年成为统一的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索里尼于年在米兰建立了第一个法西斯战斗队——黑衫*。年意大利北方举行了武装起义,米兰随之得到解放,游击队在科莫湖畔活捉了墨索里尼,在被处死后,尸体在米兰罗雷托(Loreto)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部示众。

米兰大教堂的建设持续了约五个世纪,年拿破仑在这里加冕,宣布其兼任意大利国王。教堂完工前的装饰润色也是根据拿破仑的命令完成的,但是教堂的建设直到年正面最后一座铜门被安装,才算全部竣工。

教堂正面被6个巨大方柱分隔出五扇*铜大门,完成于年至年,每座铜门上有许多方格,每个方格内雕刻着教堂历史、神话与圣经故事,至今还残留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落在大教堂附近的炸弹爆炸造成的伤痕。

左边第一个铜门于年完成,表现的是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时的情景,这是公元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其内容是:“……我们在此前发布的一些意在敦促大家崇敬诸神的敕令已使许多基督教徒陷于危险和苦难之中,其中许多还丧失了性命,……至今不能参加任何正常的公众宗教活动,为此我们本着一向宽大为怀的宗旨,决定对那些不幸的人格外开恩。……我们希望我们的宽容将会使得基督教徒们在他们所崇拜的神前祷告时勿忘为我们的安全和繁荣、为他们自身以及为共和国祈祷。”从此罗马帝国境内有了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发还了已经没收的教会财产,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以此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宗教。公元年罗马皇帝赛奥多西一世公布敕令,宣布基督教为帝国的国教,同时“取缔一切异教迷信活动”,从此基督教成罗马的唯一正统宗教。但是也在这一时期,基督教开始显现出了排他性,原有的罗马神庙或被拆毁,或改成教堂,奥林匹克运动会被取消……。从公元6世纪起,基督教开始迫害犹太教,历次十字*东征基督教徒都把犹太人与穆斯林同样视为敌人。

第二个铜门完成于年,讲述的是圣·安布罗吉奥的生平。公元4世纪末,安布罗吉奥(Ambrogio)统治着意大利北部并成为米兰大主教。他成功地以和平的方式劝说罗马帝国皇帝赛奥多西一世废除异教,定基督教为法定宗教。后人为了纪念安布罗吉奥,尊他为米兰的保护神,这个大门现在是教堂的入口。

第三个铜门位于正中,是最大的铜门,完成于年,描绘的是圣母玛丽亚的一生。在中世纪时贞洁观念是一种不容辩驳的预设,这也是耶稣基督核心地位的预设,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圣洁,而神职人员比普通人更具有基督的模样,因为他们杜绝了日常的享受,以圣洁献身天主。但是关于对圣母的崇拜并不是始于中世纪,在公元2世纪末就出现圣母怀抱圣子的形象,在后世的发展中,圣母作为基督的母亲,因其信德、爱德及与基督完美结合的理由,成为教会的典型。有人认为哥特式教堂这种艺术形式背后的推动力量正是圣母本身,“其能量无与伦比,人类高贵艺术的五分之四孕育于此,其对人类思想所产生的驱动力,远比一切蒸汽机或发电机都来得强大”。

第四个铜门是在年完成的,描述的是从腓德烈二世去世到莱尼亚诺战役期间米兰的历史。这里的腓德烈二世是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而是不西西里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德烈二世,他是神圣罗马皇帝腓德烈一世,也就是红胡子腓德烈、巴巴罗萨的父亲,也是腓德烈二世的曾祖父。莱尼亚诺战役是红胡子腓德烈的一次失利。为了征服意大利北部伦巴第诸地,将这一富饶的地区作为税收来源,腓德烈对意大利进行过6次战争。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战争取得了胜利,在第一次战争结束后腓德烈召集了意大利各城邦代表召开了隆卡利亚会议,确定其对意大利拥有绝对的统治权,从官员的任命到赋税的征收都只能由皇帝决定。在第三次战争中米兰城被攻陷,米兰的代表身穿麻衣,赤脚出城投降。然而腓特烈一世却将米兰居民赶出城,并在城市中心广场挖沟,使其寸草不生,并允许将俘虏的头割下来当球踢,以此来侮辱米兰的民众。第四次战争时威尼斯、维罗纳等意大利城邦组成了新的“伦巴第同盟”进行抵抗,再加上营内瘟疫流行,损失惨重,腓特烈一世只好丢下*队,化装成农夫逃回德意志。第五次战争一开始“伦巴第同盟”想和谈,却被腓特烈一世拒绝。由于伦巴第同盟的城市增加到22个以及战斗的经验增强,在米兰附近的莱尼亚诺决战中,腓特烈一世身负重伤,只好投降。年腓特烈一世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解,年,腓特烈一世与伦巴第同盟签订了《康斯坦茨和约》,废除了隆卡利亚会议的一切决议,但允许腓特烈一世在名义上保留人事任免权,并规定伦巴第同盟在皇帝出巡时要做好接待工作。年,腓特烈一世发动对意大利的最后一次远征,仍然还是以失败告终。

第五个铜门完成于年,描绘的是从圣查尔斯·波罗梅奥时代以来大教堂的历史。圣查尔斯·波罗梅奥于到年间是米兰的大主教,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母亲是教皇庇护四世的姐姐,在反宗教改革的运动中起主要作用,并推动了天主教的改革,其中包括教皇位于一般主教之上,增设修道院来培养圣职人员等,他的遗体现保存在教堂的内部。

米兰大教堂在开始建设时正是哥特式建筑盛行的时期,以后虽然经过几百年的时间,但是仍是保留其装饰性哥特式的风格。哥特这一名称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人们认为中世纪是一个“没有文化,只有信仰的时代”,因此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者对以神为本的时代极为反感,否定那个时代的一切,将那个时代称为没有文化和理性的野蛮时代,于是那个时代的一切就成为野蛮的了,也就是哥特式的。哥特式教堂以其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与罗马式教堂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形成对比。在12世纪以前,欧洲的教堂是罗马式的,稳重有余而灵动不足,甚至有些阴沉。而哥特式教堂则不同,它从几何中得到灵感,尖拱、尖塔,体现出某种渴望,带人直入天堂。而这种感觉通过一扇扇彩色玻璃窗而得到强化,这些玻璃窗同尖拱一样向上延伸,光线透过玻璃窗变得色彩斑斓,并且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教堂内的光线也发生变化,形成一种梦幻神奇的感觉。

米兰大教堂的外部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和细节顶部都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从建筑形式来说,尖顶是对圆形拱顶的一种矫正,因为圆形拱顶通常不能太高,半圆形已是极限。而尖顶的中心不再是光滑的弧形,而是中间再往上去,形成一个尖顶,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十分优美,二是从中间直升向上,仿佛往天上升去,让观者产生一种不断向上的感觉,仿佛上帝在如唤。教堂的内部两侧的窗户具有采光的作用,用彩色玻璃进行装饰,主要以耶稣的故事作为主题,正中的太阳光彩图案寓意正义和仁爱,当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入教堂时,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天堂的感觉,与用白色大理石装饰的墙壁形成一种对立与呼应。

除了建筑风格的向上以外,哥特式教堂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以繁复的雕像进行装饰,“由修长的天使和圣徒组成队列,犹如榭台上的一群歌手或乐手——他们简直就是支管弦乐队。从各个吊钩和角落里,半露半藏着一些戏谑状的魔*,他们有的如猛兽般咆哮,有的对其猎物(人类)垂涎三尺,径直扑了过去。这乃是对室内布局的全新构思,而且还将其运用于超自然的实在领域。那些匍匐在地的崇拜者(乃至于那些端座在高台上的神职人员)都处在三维空间里面,相比之下漂浮在其上方的则是重重叠叠的多重宇宙。”米兰大教堂内外墙等处均点缀着圣人、圣女雕像,共有多座,仅教堂外就有座。正对教堂正立面的左手边,正好在人的视力所及的高度,在向教堂侧面转向的位置,有一个大卫的雕像,他脚下踩着哥利亚巨大的身体,一手提刀,一手提着哥利亚的头颅,少年的模样,脸上却有一种悲悯的表情,他的身后是行*的帐篷,而不远处则是在乘胜追赶击的士兵。大卫是教堂绘画和教堂装饰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这幅雕刻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将故事讲述得非常完整,足见其中的用心。

最早的哥特式教堂来源于法国,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斯大教堂,它拥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以及肋架拱顶,这是哥特式教堂的基础,随后为整个欧洲所效仿。肋架拱顶改变子罗马教堂筒状拱顶对高度和跨度的限制,将所有的内部空间以骨架券链接为整体,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而玻璃花窗的建设则应用了彩色玻璃工艺,并用之组成一幅幅宗教故事,以此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玻璃花窗的颜色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而在造型方面,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玫瑰窗这一说法可能来自古代法语中的roué,也就是辐辏状的车轮,“轮辐窗”指的是一个窗户从中央的凸起或空心辐射出的一些辐辏分割的形态。在17世纪之前并无玫瑰窗的说法,现在“玫瑰窗”指的是那些经过繁复设计的像多瓣的玫瑰花的窗户,有时候从表面看并不完全象玫瑰花。而米兰大教堂的顶部玫瑰花窗从远处是一个标准的玫瑰花的形状,甚至可以看到有茎叶进行支持,虽然那只是以尖拱的形式对窗户进行的一种分割,从近处看则是从中间向两侧旋出,是一种复杂而动态的装饰;但下部的花窗却是罗马式的结构,窗户的上面装饰有三角形的山墙,窗户是圆形的拱顶而不是柳叶窗式的尖拱,只用横向和纵向的线条分为方框,与锡耶那大教堂正面的花窗有些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在意大利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与罗马式教堂相比,一直被认为是野蛮的,也就是哥特的,最终受到重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亨利·亚当斯,也就是美国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的孙子,是哈佛大学研究美国史的泰斗,但是他同时着迷于法国的沙特尔主教堂,这是法国的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也是12和13世纪法国境内为圣母所建造的最美丽的教堂之一。亚当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修建沙特尔教堂,乃是出于孩子般的梦想,这一玩具一般的房子,乃用以取悦天上的圣母,是要让她欣喜,让她在心里头高兴,是要博她一笑。”这些由雕花的彩色玻璃以及大大小小的雕像所组成的教堂,以及在内部形成的彼此相对独立又相通的空间,不仅属于教堂里的圣人,也属于众人。教堂里遍布圣母的形象,她们并不是希腊——意大利式的戏剧化的脸庞,而是面带笑容,基督与母亲的聚首,显得非常高兴,*亚是高贵而平凡的妇女,也为身为基督之母而倍感高兴。尽管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用中世纪来指称这个时代既没有古典时代的辉煌,也没有他们所在时代的成就,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也就是这一个时代有其温情的一面。

米兰大教堂的哥特式屋顶不同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不仅在装饰上不同,而且在高度上也少很多,只有个台阶,并且由于可以有电梯可达,台阶的磨损并不严重。在爬到大概一半的位置,有一个倾斜的平台,既可以休息,也可以在一个合适的高度欣赏那些高高在上的尖塔,以及塔上面的那些雕像,更容易体会哥特式教堂的尖塔越往上越玲珑的特点。早晨的阳光并不能穿透整个教堂,在某些地方总会留下阴影,从而产生一种明暗的对比变化,与教堂本身装饰的雕刻、镂空相伴随。周围的围栏用卷曲的毛莨叶子进行装饰,这是一种意大利常见的植物,卷曲的宽叶枝条不断地从楼梯的间隔探出头来。教堂的顶部要比穹顶的顶部宽敞很多,并向两侧倾斜,以配合教堂的三角型的山墙,中间高出的部分有石凳,可供休息。在LP的中文第一版的意大利的施行指南中,封面用的就是米兰大教堂顶部的照片,题目是《米兰大教堂屋顶的人们》,落脚在于人与教堂的关系方面。照片有一种纵深感,背景下粉红色的夕阳,尖塔和上面的圣人像高高在上,相对来说三角型的山墙看起来有些遥远,也有些小,当然更小的是教堂顶部或立或座的人们,照片所体现的或许就是哥特式教堂所要达到的效果,高大、壮观,身在其中却又感到高不可攀。据说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从教堂的顶部向远处眺望,最远处可以看到瑞士。

教堂的前方是大教堂广场,这是米兰举行*治、宗教活动的地方,对于同时拥有国际米兰和AC米兰两支豪门球队的米兰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庆祝的广场,无数的鸽子在这里踱步,任人喂食。广场的中央是第一位意大利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的骑马铜像,表现的是他在战斗中骑马激励士兵冲锋的场景。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出生于撒丁,早年受过君主教育,他因统一意大利而被意大利称为“祖国之父”。

自罗马帝国瓦解以后,意大利各地尽管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但从未统一在同一个*权之下,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现代民族国家产生,但对于意大利来说,统一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北方的伦巴第和威尼斯两地被奥地利所占据,中部众多的小公国,如托斯坎纳、帕尔马等,与奥地利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由奥地利驻*,或其君主本身就来自奥地利;罗马周围地区存在着教皇国,有法国的驻*保护。南方则是西西里王国,国王来自西班牙家族;伊曼纽尔二世的撒丁王国统治着皮埃蒙特和撒丁岛两个部分,因为反对奥地利的统治而被认为是意大利的希望。

索尔费里诺战役是意大利独立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后一次由各国君主亲自指挥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于年6月24日,拿破仑三世率领的法国*队和维克托·伊曼努尔二世率领的撒丁王国*队组成了法国-撒丁王国联*与奥地利开战,战斗发生在位于米兰和维罗纳之间的索尔费里诺附近,法国-意大利联*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最终,奥地利部队被迫撤*。这场战争结束后,在拿破仑三世的安排下,意大利人赢得了伦巴第,但未能收回威尼斯,意大利的统一仍未实现。但是就这场战役的影响来说,并不在于意大利取得了北部的部分地区,而是意外地打开了国际人道主义运动的第一页,因为正是这场战役直接促使了国际红十字会的建立。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共有20万人参战,4万多人死伤,由于当时既没有健全的*队护理体系,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收治战场上受伤的伤员,受伤的士兵基本上没有得到急救和基本的护理。途经当地的瑞士商人亨利·杜南本是要去参见拿破仑三世,与其商讨当时在法国占领下的阿尔及利亚开展贸易时所遇到的困难,但却目睹了战争的惨状,他放弃了原来的日程安排,带领附近村民救助交战双方的伤员,为士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在当地的教堂内照顾伤员和垂死的人三天三夜。回到日内瓦的家中后,他写了《索尔费里诺战役回忆录》,自费出版,并将其送到欧洲的主要*治和*事统治者手里,书里除了描述他的亲身经历外,还主张组建一个在战时帮助照顾受伤战士的志愿救济组织,并通过订立国际公约为在战场上受伤的人提供救助,医院提供保护,并保证他们的中立性。年,在杜南等人的努力下在日内瓦创建了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后来更名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杜南的生日,即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与瑞士国旗图案相同但颜色相反的旗帜,即白底红十字的旗帜作为这个组织的会旗。

索尔费里诺战役虽然是意大利统一中的关键性战役,但是并没有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年西西里岛的起义则给统一带来了新机。当时意大利统一的三杰之一加里波第的千人 用一个多月便占领了西西里岛,并渡过海峡进攻那不勒斯,在消灭了那不勒斯王国之后,加里波第将南意大利交给了撒丁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意大利的统一,而不是因为忠于国王。年2月18日,在撒丁王国的议会大厅里,议会宣布“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为他自己,为其后裔领取意大利国王的头衔,”按撒丁王国萨伏伊王朝的家系排列继续称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年,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同普鲁士结盟,使威尼斯回归年轻的意大利王国。四年后,历时年之久的罗马神权国家终结,教皇庇护九世放弃了一切世俗权利,退居梵蒂冈。

意大利虽然取得了统一,但是关于意大利统一运动开始和结束的确切日期已不可考。通行的观点是随着年的维也纳会议及拿破仑*权的结束而开始,随着年的普法战争而结束。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作为意大利的第一位国王被安葬于罗马的万神殿,并在意大利的各个城市都被纪念,通常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路,而萨伏伊王朝也统治意大利直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米兰大教堂的左侧是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购物长廊,由巨大的拱门所围绕,巨大的筒形拱顶由玻璃和钢铁搭成,地面用大理石和马赛克拼成图案。最受欢迎的是处于长廊正中间的一个公牛的马赛克画,这个购物长廊的建设共用了十四年的时间,不幸的是在建成前的几个星期,他的设计者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跌死了,据说用脚擦一下那个公牛的图案就可以避免同样的噩运。除了这幅马赛克画外,还有另外一幅母狼哺乳两个婴儿的马赛克画,也非常受欢迎,这个主题甚至可以说是意大利最受欢迎的一个主题。长廊的结构呈十字交叉状,里面有四幅巨大的镶嵌画分别象征美洲、亚洲、非洲、欧洲,除此之外,有装璜考究的首饰、时装、礼品店、餐馆,咖啡厅和书店,是一个华丽的购物广场,只是其光观意义大于其购物的意义。在中间的十字交叉处,Benz、LV和Prada各站一角,为奢侈品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对一般人来说有些高不可攀,有意思的是另一角则被麦当劳牢牢地占据着,这当然也是名牌,从商标的价值来说,也不比其它品牌低,只是更贴近普通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名牌”。米兰虽然是时尚中心,甚至可以说是意大利奢侈品的中心,但是如果从人流的多少来看,还是大众品牌更加的吸引人,或许这就是奢侈品的真谛——只属于少数人。有人说时尚起源于英国,发迹于法国,到意大利则变成艺术,在美国却成为了最赚钱的工具,这句话道尽了意大利对于时尚的看法,也是长廊中品牌分布的一个缩影。

这种拱廊式的购物广场来源于古罗马时期,同时拥有纪念性和功能性,位于罗马的图拉真市场是这种商场的最初形态。图拉真市场建造在奎里纳尔山上,依山势向上并呈半圆形,在筒状拱顶形成的环形结构里面有大约间店铺和办公场所,与图拉真广场连成一片,这种与广场相连的结构在伊曼纽尔二世长廊同样得到了体现,因为它直面大教堂广场。图拉市场的内部有一个两层的、一系列筒形拱顶装饰的集市大厅,就是这种长廊式的购物广场的祖先。这种建于19世纪的拥有透明筒形拱顶的购物广场并不为意大利所独有,在旧金山就有此类的购物广场,而在英国威尔士的首都加的夫,更是有多个此类的购物广场。

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拱廊的另一端是斯卡拉广场,这是一个小小的广场,也是著名的斯卡拉剧院的所在地,斯卡拉剧院与广场一样,看起来朴实无华,但是意大利歌剧的象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被称为歌剧的麦加。现在的剧院是在18世纪时重建的,原有的剧院因为火灾而被毁于一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剧院遭到轰炸,整个演出大厅片瓦无存,战后意大利*府又对其进行了重修。从外表看歌剧院是由灰色的砖墙和廊柱,以及木制的门窗所组成的,与周围的建筑相比并不出色。但在剧院内部,则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世界上音效最好的剧院之一,全世界一流的歌唱家和音乐家,都以在这里演出为荣。剧院在意大利的民族复兴运动中扮演了重在角色,在每年的12月7日,也就是米兰的守护神圣安布罗斯的庆祝日举行盛大演出,并成为意大利的一项传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