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的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央视曝品牌手机偷跑流量苹果手机偷跑最多1890 [复制链接]

1#

央视曝品牌偷跑流量 苹果偷跑最多


7月1日,由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消保委)提起的一起公益诉讼案正式被法院受理。这次公益诉讼分别以广东欧珀(OPPO)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和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为被告,诉讼理由是这些厂商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比试验一:流量


上海消保委一共购买了20款用于试验的样品,其中不仅包括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还有华为、中兴、小米、OPPO等国产品牌的主要产品。


对于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在待机情况下“偷跑”流量问题,上海市消保委从中选出10款进行模拟检测,这10款的品牌分别为海信、步步高、金立、小辣椒、三星、华为、联想、索尼、诺基亚和苹果。这10款中,有5款为运营商的定制机,其中华为、索尼是中国移动的定制机,诺基亚、小辣椒是中国联通的定制机,海信是中国电信的定制机。


在上海市质检院电子电器家用电器质量检验所,检测人员将这10款恢复为出厂设置后,插入相应运营商的SIM卡,放在同一环境中,在不人为开启任何第三方软件的待机状态下,每隔24小时记录的流量消耗情况。


苹果偷跑流量最多


在采访中了解到,消费者的流量使用情况,在运营商的官方站上都可以查询。检测人员在对这10款开机注册入并进行120小时的待机试验后,发现即使是在待机状态下,“偷跑”流量的情况也非常明显,竟然有多达9款都在开机注册入及待机过程中“偷跑”了流量。其中,中国移动定制的索尼、华为和中国联通定制的小辣椒、诺基亚4款“偷跑”流量较为明显,分别为4113KB、1037KB、589KB、4281KB。


而在这10款里,“偷跑”流量最多的是苹果,120小时内共“偷跑”了80MB(兆)流量。按照中国移动每110MB流量加油包收费15元的价格计算,消费者每5天被“偷”掉的流量,价值10.9元,消费者要为每个月“偷跑”的流量额外支付60多元。


对比试验二:预装软件


上海市消保委在对流量消耗进行监测的同时,还对预装软件数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智能,预装的软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保证基本功能的系统必须应用程序,如、短信、相机和相册等;另一类是商业软件,如、天气、地图、淘宝等客户端。


实验结果发现,上海市消保委送检的20款中,除一款无法开机外,其余19款,都预装了不少软件,其中最少的27个,最多的达71个,这款预装了71个软件的标称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产的OPPO牌。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说:“它的视频软件就多达4个,譬如搜狐、爱奇艺等。”


另外,检测人员还模拟普通消费者的操作方式卸载中预装的软件。苹果、三星和金立等3款,根本无法卸载任何预装软件。其余16款中,预装了58个软件的VIVO,可卸载软件数最多,达到33个;最少的是预装了30个软件的魅族,可卸载软件10个。而预装软件数量最多的OPPO,不可卸载软件仍然最多,达47个,不可卸载软件最少的是诺基亚,仅有18个。


软件卸载容量竟不变


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检测人员在卸载部分的软件后,的容量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专家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消费者看起来已经删除的软件实际上依然存在,根本没有被物理删除。


上海消保委委托检测人员透露了原因:“部分经销商或厂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装一个软件多的话会有3到5块钱,少的话也会有1到2块钱。”


预装软件存潜在威胁


预装软件数量多、难卸载,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干扰正常使用。《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在2013年9月29日就曾播出过《被预装的风险》,节目揭示了预装软件在影响运行速度、浪费流量的同时,还对预装软件背后隐藏的利益进行了深层次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业内人士告诉,软件预装行业利润巨大,但潜在威胁随之而来。北京一家软件安全监测机构就发现,一款里的软件暗中操控自动发短信,推送广告,给用户带来资费和隐私的双重损失。预装软件的种种危害,已经给广大智能用户资费和信息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对比试验三:容量


在调查中了解到,这次上海市消保委组织的智能对比试验,发现的另一问题是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存在差异的情况非常普遍。业内人士介绍,对于容量的表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厂商在产品外包装或者广告中宣称的容量,即为标称存储容量;另两种为消费者只能在系统设置中查看到的实际存储容量以及可使用存储容量。


调查发现,这次对比试验用的20款,商家标称容量普遍高出消费者实际可用容量。一款用于实验的小米,标称容量为8G,但消费者的可用容量仅有4.82G,可用容量仅为标称容量的60%,而另一款同样标注容量为8G的索尼,实际可用容量仅有4.26G,仅为标称容量的53%。


维护消费者权益拒绝沉默


据上海市消保委介绍,从2012年以来,上海消保委受理的类消费投诉案件都呈上涨趋势,已经连续3年占到商品类投诉的第一位。另据有关机构统计,2014年,中国的智能用户超过了5亿,成为全球智能用户最多的国家。


法律专家认为,智能上安装的所有软件,使用与否都应该由其拥有者决定,特别是连接互联等产生费用的使用,更是应该征得消费者本人同意。


然而,上海市消保委这次对比试验却表明,许多智能上预装的软件,并没有经过消费者主动启用,就在后台悄悄联,“偷跑”流量,这对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一种侵害。上海消保委这次提起公益诉讼,可以说是目前法律框架下维护消费者权益为数不多的选项之一。(来源: 北京晨报)


相关文章推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